太极拳修炼关键在于神能驭气 黄元秀先生谈杨家太极拳( 四 )




, 以她那行云流水般的动作, 浓厚的文化底蕴, 强烈的艺术色彩, 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爱好者 。 纵观太极天地前景无限, 但我们要想真正的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就要深究其内涵, 不能只在表面作文章 。
术, 名为拳, 实乃道家之“行功”耳!功便是太极一气, 是内功, 进而形成胎息 。 神气结合形成内丹, 太极拳是丹道周天, 其修炼的过程:炼精以化气, 炼气归神, 神气合炉, 以下根据笔者的体会分步讲解:
第一步 炼精化气(固本培元)
修炼内功身法是关键, 身正体自松, 体松气自通, 具体到身上, 身体自然站立, 头顶悬起, 先把脊柱拉开, 大椎向上领劲, 有后贴衣领之意, 尾骶骨向下松垂, 并向前卷劲, 拳云:“竖尾”, 上下一对称拉成一个整体, 它是拳中一身备五弓之“身弓”, 如此修炼督脉之门也就打开了 。 再将两肩根、胯根松开往回缩劲, 自然胸空腹松, 掌握好以上要领, 身体随呼吸慢慢下降, 两手松垂与两脚合住劲, 两腿膝盖上提至丹田气海, 全身亦着意于丹田, 这叫做“虚领顶劲, 气归丹田”, 再用呼吸锻炼之, 呼吸为何?道家内丹学称呼吸为“风” 。 有了风, 再用“火”, 火有“武火”、“文火”, 实际上就是用意的轻重, 青壮年人用武火出功较快, 中老年人以调气养气为主, 当用文火;为了打好基础, 培育先天元气, 再用意向后命门吸, 毫不勉强, 然后守住片刻, 随着炼功程度的加深吸得时间越来越长, 吸得时间越长蓄的气越充足, 自会感觉到后腰有膨胀感, 这就是炼精化气的开始“肾间动气” 。 待后丹田气充实以后, 再以意导气冲向前丹田, 这样由后丹田到前丹田, 再由前丹田到后丹田, 周而复始, 如同拉风箱一般, 炬到一定程度, 稍微一用意, 前后丹田就象长江 。 大海之水一样动荡不息, 形成鼓荡气;在这个基础上, 再以意导气, 顺时针转圈越转越大, 至无限大, 逆时针转圈越转越小, 小到无内, 此步功为“内转呼吸” 。 随之, 带脉之气也逐渐充实起来, 再深入, 稍一用意前后丹田及带脉便同时充实起来, 这就是整个炼精化气的过程 。 我们都知道, 打太极拳, 腰腹为太极, 太极便是一气, 一气便是太极, 有了太极一气, 盘拳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用腰, 太极拳的运动能做到腰为主宰, 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 。
第二步 炼气归神(心死神活)
上一步炼精化气的锻炼, 炼的是前、后丹田及带脉, 道家百日筑基功称之为元精炼成元气, 在这个基础上, 再进行炼气化神的修炼, 下手之功是松开中丹田, 使中丹田与下丹田相呼应, 才能够养自身的中气, 具体炼法:先以意导气, 把前、后丹田及带脉充实起来, 再以意吸膻中部位, 吸向背部, 吸得时间越长胸部感觉越开阔, 随着功夫的深入, 胸部空得像无底洞一样, 相对我们的背部便鼓胀起来, 打拳、行功叫“神通于背”, 道家功称之为“龟息”, 如此, 中丹田炼开 。 随着中丹田的炼开, 下丹田好象没有了气, 产生空、大之感, 使下丹田之气(实气)便成了活气, 此时, 稍一用意, 胸、腹便有松、空之感, 这就是拳论上所说的“胸腹松净气腾然” 。 打拳不是讲一身备五弓吗?此步功成后, 用意一吸气便到弓背上, 犹如捕鼠之猫, 蓄而待发 。 这时, 仿生的能力很强, 仿猫像猫, 仿猴像猴, 仿虎像虎, 感觉自己特别灵机 。 在这个基础上, 再松开玉枕穴, 合灵机于顶, 上丹田之元神才能出现, (此步功无明师指点不可轻炼, 以免出偏), 在行功时, 尤其是夜间, 眼前时常出现光感, 这就是“性光”, 神气一领, 手、眼、身、步无所不到, 之所以太极拳叫“神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