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的道家思想 花钱不一定买着的太极实话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 , 如松而不沉 , 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 , 如松而不飘或不提 , 亦不是真松 。 下盘的沉提劲 , 就是这种练法之一 。
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 , 不是真正松膝 。 不要把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 , 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 。 如能松胯 , 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 。
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肌过分受力 , 不是真正松腰 。
4、有人说弓步的后脚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 , 有人说弓步的后脚伸直是对的练法 , 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 。 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后脚 , 不用时为虚 , 可以稍许弯曲;用时为实 , 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 , 发劲时后脚蹬地由实变虚 , 亦可伸直 。
5、有人把肩关节练得很灵活 , 以为松肩坠肘练到位了 。 其实“松肩坠肘”的“肩”主要指“肩胛骨” , “ 肩关节”好松 , 肩胛骨难松 。 只有肩胛骨松开后 , 两手臂才能相通 , 又利于气沉丹田 。
6、何谓腰胯带领四肢 , 就是说四肢的一举一动都受腰胯带领;如果腰胯在这个势完成运动后 , 上肢或下肢还有多余的动作 , 那么 , 说明腰胯与四肢的运动已脱节 。
7、有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 , 一不是松沉 , 而是硬意坐低;二是膝关节僵紧 , 不利于虚实变化 , 又容易损伤膝关节 。 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 , 脚底受力(不是僵滞长时间的受力 , 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时间的受力) , 膝盖不受力 , 才是松沉 。
8、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 , 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 , 而不一定是方法错 。 累是必然的 , 但也是阶段性的 , 累过去了就不累了 , 这才是正常的 , 但不要以为累是长的标准 , 更不要去追求疲劳 。
9、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 , 脚下生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 , 是底层劲 , 亦叫母劲 , 其他劲道都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 。 如身上无松沉劲而谈练整体劲 , 那是没用的空话 。
10、只有松腰塌胯 , 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 , 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 , 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 。 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 , 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
11、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考验 , 但不能从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锻炼 , 基本的训练是要从拳架、中去练松 。
12、有人一招一式都打的都很规矩很漂亮 , 如果不懂劲道与势法都是白练浪费时间而已 。 从某种角度上说:练太极拳不是从套路开始 , 而是从劲道与势法开始 。 所以明白的人明白 , 不明白的人不明白 。
13、太极拳的 “接劲” , 是对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来时 , 我方承接运用之法 。 两力硬碰硬 , 是为撞劲 , 当以大力者易胜 , 或者造成两败俱伤 。 “接劲”好比一个重球击来 , 我“能吸住 , 而复掷出 , 乃为接劲” 。 所以 , 掌握了太极拳的接劲 , 也就掌握了太极散打的高级技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