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真功三秘 “三调”与太极拳的修炼

“三调”即调心(神)、调息(气)、调形(身) 。 源自道家术之内功修炼 。 随者医、道、儒、释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 , 三调就成了医、道、儒、释各家内功用以自我修练 , 自我完善 , 激发自身潜能的修炼手段和方法;现代视其为气功修炼的三大要素 。 在道家养身术的修炼中 , 调心就是“至虚极 , 守静笃”地调整自我心理功能与精神状态;调息就是“专气致柔”地培元内气;调形就是“熊经鸟伸”地引动形体作松柔的运动 。 三者必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这是“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 , 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 。 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的修炼 , 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得道家思想在自我修练过程的体现 。 现代气功从心理学和运动学的角度出发 , 把调心视为大脑思维意识的心理功能运动;调息是吐故纳新的腹式逆呼吸运动;调形是人体呈现出的各种复杂的形体运动 。 从养生术的理念出发 , “三调”是心、气、形之间相互生化完成凝神炼气 , 炼气生精 , 炼精化气 , 炼气化神的不二法门;小哦能够现代气功理论讲 , “三调”是心理功能反复影响生理功能 。 逐渐形成良性条件反射的手段和方法 。
的论编者及其巧妙的把祖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学、养生术、气化理论、经络学等与传统武学揉合于一体 。 从而使有了内可以养生益智、外可以强身健体的独特风格与特点 , 并通过“三调”把这种特点升华到心、气、形内外完整合一的高度 。 因而 , 人们才把看成传统文化的载体 。 “三调”在太极拳的运用 , 使我们在潜心修炼太极拳化打合一的技击功能的同时 , 也修炼了它的养生健体功能 , 同时也展示了他的观赏功能 。 但是 , 如果只追求太极拳的养生健体功能和观赏功能去习练太极拳 , 未必能修炼出它的技击功能 。 然而 , 随者太极拳作为全民健身运动而被“普及推广” , 似乎它逐渐成了中老年人的专利 , 以致一说练太极拳 , 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一伙中老年人在那里“摸鱼” 。 只要我们留心观看这几年兴起的百人、千人太极拳表演队伍 , 就不难发现这样的队伍大多由中老年人组成 , 而且女性居多 。 正是以上原因造成现在习练太极拳者大多只重视太极拳的肢体运动 , 而对它的心理运动、呼吸运动日渐淡薄 , 使原本属于范畴的太极拳日趋“太极操”的方向发展 。 如此下去 , 真不知“太极拳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将从何谈起 。 从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讲 , 这应该是引以界关注的问题 。 为此 。 笔者斗胆拟文 , 就“三调”与太极拳的修炼谈一己之浅见拙识 , 窍为抛砖引玉 , 求智者斧正 。
太极拳的“调形”是太极拳的筑基 , 是指在心意作用下的形体园转螺旋运动 , 也是心、气、形内外完整合一的外在表现 。 太极拳的调形以周身松柔轻灵、一任自然为要旨 , 以让心意与肢体运动直接的、自觉的结合起来为目的 。 为此目的 , 太极拳对人体的“九节八段”提出了诸如:竖项贯顶 , 舒腕展指、松肩垂肘、松腰落胯、屈膝园裆、十趾抓地等用以规范型(手型、步型、身型等)体的要领 , 对由型体园转螺旋运转产生的运动态势——法(手法、身法、步法、腿法、着法等)制定了手似螺纹、腿似钻、腰为主宰、足随手运、上下相随、节节贯串、进退须有转换、往复须有折迭 , 处处触圆等变化规矩;对体势完成时的形态要必须遵循顶劲上领、裆劲下沉、神气贯足、支撑八面、对拉拨长、稳定重心等法则 。 究其原委 , 这些要领、规矩、法则无非是要求习练者在周身放松的运动中 , 务必要做到型要规范、法要顺遂 , 势要合度 , 让全身的肌肉、关节都参加到松柔圆缓的运动中来并得到锻炼 , 增强肌肉的弹性、拉开关节的缝隙 。 增进韧带的柔韧性 , 增加关节的旋转幅度和灵活性 , 呈现太极拳迈步似猫引 , 运劲如抽丝之韵味 。 就形体运动而言 , 太极拳修炼的是底桩沉稳、腰身活泼、上肢轻灵 。 而底桩沉稳是松腰开胯、屈膝园裆、虚实转换有序的结果;腰身活泼是腹肌带动下的腰挎联合运动的反映;上肢轻灵是舒腕展指、松肩垂肘的表现 。 由此可以感悟到调形的诸多要领、规矩、法则中松腰、松胯、松肩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 只有首先把腰、胯、肩松开练活 , 其他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