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问题说 太极拳中的名种劲

一 听劲论
听劲是及推手中的专用术语 。 听劲, 是双重之意, 是耳听、眼观及周身肌肤触觉, 觉察和心灵、神经系统的感知 。 至于感知灵敏度的高低, 是由练拳和推手工夫的深浅所决定的 。 听劲大致可分如下三个阶段:意是骨感听之, 二是皮感听之, 三是毫感听之 。 何谓骨感?骨感是之初学者皮感不灵, 待拿、挤、按受制时, 才知自己已经被动, 方才紧急应变 。 何谓皮感?皮感是指以心意为统率, 以沾、粘、连、随为根本, 以肌肤为主导, 在推手时, 以肌肤感触觉察彼之左旋右转、上起下落及轻重变化 。 带拳练到相当高级阶段时, 内气非常充足, 能体现出周身空灵, 周身各处皮感相当灵敏 。 此时与人交手, 定是先有毫感传至皮感, 在毫感传到皮感的一瞬间, 已能做出极端灵敏准确的反应 。 所谓毫感, 就是工夫达到五阴五阳(阴阳相等)的境界时, 周身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身心进入一片灵境、化境, 那时毫毛皆空, 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 人之劲初触我毫毛, 我之劲以如彼之骨髓, 所以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 。
现在由于各种自然条件所限, 下练拳缺乏幽静之处, 意念不能高度集中, 所以影响听劲灵感, 一般学者只有骨感, 少数才能达到皮感程度 。 听劲是千变万化的, 全凭皮毛的神经感知判断, 时非易练之功 。 故在未练听劲之前, 应先练沾粘劲, 若不懂沾粘劲, 则不能听劲, 不能听劲, 则不能懂劲 。 犹如聋哑人听人说话, 耳则不能听之, 则不能解他人之意 。 故欲懂劲非先听劲不可, 听劲除必须符合的“快、慢、沉、稳、虚、实、开、合”八字要决外, 还必须严格遵守“沾、粘、连、随”这一推手“四要” 。 其关键在于快慢相兼, 气沉步稳, 虚实分明, 内外相合, 连绵不断 。 周身关节处处开张, 而不能有丝毫拙劲呆力, 只有这样长期锻炼下去, 使周身神经日感敏锐, 才能达到微感灵知地步, 正如《孙子兵法》所云:“神乎神乎, 至于无形, 微乎微乎, 至于无声, 故能制强敌于死命 。 ”达到那种高智能境界, 那种神明超妙的形神奥妙, 是不言而喻的 。 反之, 横气填胸, 血气上浮, 周身肌肤僵硬, 则必然反应迟钝, 敌之来劲听不真切, 判断不准, 甚至视而不知, 听而不觉, 及至势危, 方才慌忙应战, 盲目攻守, 导致失败, 故学者不可不祥察焉 。
二懂劲论
懂劲是拳推手中必须弄懂的关键问题 。 所谓懂劲, 就是在运动中能够辨别出对方劲的虚实、刚柔、快慢、长短、缓急、方向、曲直、大小、落点以及可能的变化, 并且能够把握好节奏、时机, 使引、化、拿、发恰到好出, 克敌制胜 。
懂劲是建立在听劲基础上的, 能听出彼劲, 才能懂劲, 如不能听出彼劲, 即不能懂劲 。 所以初学者对于懂劲甚感困难, 意识难以做到, 只有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勤学苦练和细心揣摩, 并有名师给予指点, 才能逐步悟到懂劲 。 所以手在未能懂劲之前, 推手就容易犯僵、直、丢、顶之病 。 待懂劲后, 在推手中又会犯争强好胜之弊, 此时要注意克服训练中35病, 即:抽、拔、遮、架、磕、猛、躲、闪、侵、凌、斩、搂、搓、欺、压、挂、离、赚、拨、推、混、硬、排、挡、挺、霸、腾、击、直、实、钩、按、掤、抵、滚 。 否则, 即使侥幸取胜, 也并非真正达到了懂劲的阶段 。
所谓病, 是在推手中脱离了中正圆活, 背离了沾、粘、连、随之原则, 故曰病手, 病身 。
懂劲也是对推手及练拳的方位、角度及功夫好坏的大检验, 练拳时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推手中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劲别, 能否在交手中运用自如, 在推手中能否做到沾、粘、连、随, 搭手便知其拳艺和功夫如何 。 所以说招势是方法、途径, 八法是手段 。 通过这些方法、途径及手段, 目的是归结到抓、拿、摔、化、打、腾、闪、折、空、活, 兼施并用, 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打”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