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问题说 太极拳中的名种劲( 四 )



传统劲力理论中有一些观点存在问题, 原因就是当时不可能对此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 。 今天, 我们在对人体受力、发力进行科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再回过头去看传统劲力理论, 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观点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 所以, 认真学习和了解拳技击中人体受力、发力情况, 对我们从传统劲力理论中,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意义重大 。 一、人体受力情况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在拳技击中, 人体要与地球、对手、空气等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 必然会产生力 。 空气与人发生相互作用的风力等在此不作探讨 。 下面, 我想主要探讨一下太极拳技击中, 人体与地球、对手发生相互作用时, 人体的受力情况 。 (一)地球作用于人体上的力 1. 支撑力 。 人生活在地球上, 地球与人会产生吸引力 。 这个吸力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 其大小相等(等于人体的重量), 方向相反, 同时作用在地球和人体上 。 人体作用于地球上的力, 表现为人体对地面的压力, 方向垂直向下;地球作用于人体上的力, 表现为地面对人体的支撑力, 方向垂直向上 。 人体处于静态时, 支撑力等于人体的重量 。 人体处于动态或外力作用下, 支撑力大小会发生变化 。 如人在抬东西、跳跃以及技击等情况下, 地面对人体的支撑力均会发生变化 。 2. 摩擦力 。 人体向前运动, 腿必须要发出蹬力, 蹬力作用于地面, 地面会同时产生反作用力, 推动人体向前运动 。 腿的蹬力, 可以分解为垂直、水平两个方向的力 。 垂直向下的蹬力发出后, 地面沿反方向同时产生垂直向上的反作用力——支撑力;水平方向的蹬力发出后, 地面沿反方向同时产生一反作用力——摩擦力 。 使人体向前运动的力主要是摩擦力,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人与地面的接触面上 。 人在结冰地面上行走困难, 就是因为摩擦系数小了 。 (二)对手作用于我方的力 1. 对手的打击力 。 在技击中, 我方要受到对手的打击力 。 这个力的大小等于对手发力的大小, 方向是对手打击的方向, 作用点在我方被打击的部位 。 2. 打击对手的反作用力 。 在技击中, 我方打击对手的同时, 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 。 这个反作用力, 大小等于我方打击力的大小, 方向与我方打击力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在我方的技击部位 。 二、人体发力的情况 (一)肢体力 。 肢体力是人体不同组成部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 腿往下蹬有蹬力, 腰折叠或旋转有腰力或旋转力, 手握物体有握力, 人在运动中与其他人发生碰撞时有碰撞力, 等等 。 这些力, 用力学的观点来看, 实质上就是弹力、张力, 旋转力和冲击力等 。 1. 弹力 。 力学知识告诉我们, 物体发生变形时, 有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 物体恢复原状就会产生弹力, 如我们压缩弹簧时, 弹簧就要产生弹力, 这个弹力的大小与弹性系数、压缩弹簧的外力有关, 方向与压缩力的方向相反, 但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 同样, 人体双腿弯屈, 用力屈蹲, 也会产生弹力, 这个弹力通过脚作用于地面, 地面就会同时产生一个反作用力, 推动人体向上跃起 。 所不同的是, 人体产生的这个弹力, 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而是人体本身发力作用的结果, 其大小与肌肉、韧带等的生理状况有关 。 另外, 人体的腰、手等部位也会发出弹力 。 2. 张力 。 物体发生弯屈变形时, 同样因有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而产生张力 。 如我们射箭, 将弓拉开, 弓产生张力将箭射出 。 人体也能发出张力 。 以胸腰发力为例, 平时人体的脊骨处于自然弯屈状态, 人体胸腰发力时, 含胸拔背、塌腰, 使弯屈部分相对拉直, 形成一个反弓, 发力时空虚反弓迅速恢复原状而产生张力 。 所不同的是, 与人们射箭相比较, 胸腰发力时运行方向刚好与射箭所用的弓相反, 形成的是一个反弓 。 人的腿、手等部位同样也能发出张力 。 张力的大小同样与肌肉、韧带等的生理状况有关 。 3. 旋转力 。 一定质量的物体旋转运动时会产生旋转力 。 如枪射击发出的子弹是旋转出去的, 具有旋转力 。 太极拳, 特别是陈式太极拳, 十分强调旋转发力, 要求练爆发力或打击对手时, 技击部位要螺旋旋转打出 。 技击部位以一定的速度旋转打出, 就会产生旋转力 。 其大小决定于发力的大小、速度, 方向是技击部位旋转的切线的方向, 作用点在对手被击打的部位 。 4. 冲击力 。 力学知识告诉我们, 人体在一定的方向上运动时, 有保持向运动方向运动的惯性, 处在动态中的人体就具有一定的运动能量, 物理学上叫动量 。 当具有一定动量的人体或技击部位, 与对手相碰或打击对手时, 动量就转化成冲击力作用于对手的被碰撞或被打击的部位 。 这个冲击力的大小决定于人体的运动速度、人体质量或打击部位的运动速度、发力的大小, 其作用点在碰撞或打击的部位, 方向是人体运动或打击的方向 。 (二)气力(膨涨力) 1. 气与力有密切的关系 。 人都有这样一个本能反应, 叫你抬一个较重的东西时, 通常要先吸足气、憋住气后再把东西抬起来 。 特别是举重运动员, 举重比赛时, 通常要举几乎超出自己极限的东西, 非吸足憋足气不可, 吸入的气少了或不足, 就举不起来 。 由此可知, 气能影响一个人发力的大小 。 因此, 人们通常把气和力联系起来 。 2. 人体吸入空气会直接产生膨涨力(?劲或称气力) 。 我们将吸入的空气吹入气球, 气球就会膨涨起来 。 气球膨涨起来, 是因为吹入气球的空气产生了一个向外的膨涨力 。 人体好比是一个气球, 吸入空气并通过经络将气运到不同部位而产生膨涨力 。 在太极拳各种劲力中, 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八面支撑特性的力, 叫做?劲 。 这个?劲实质上就是膨涨力, 就是气力 。 气力的大小与深浅有关, 作用点在人肢体表层, 方向由体内指向体外 。 技击中主要起保护作用 。 3. 吸气为什么会影响发力大小 。 人体所发的肢体力, 既不会凭空产生, 也不会凭空消失, 只是从物质的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 。 那么, 人体发的肢体力, 是由什么东西转化而来的?是由人体的能量转化而来的, 人体的能量又是从那里来的?是人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等能量物质, 通过生化反应转化而来 。 在这个反应中, 必须要有空气中的氧参与才能实现转化 。 所以, 人体在一定能量物质的条件下, 吸入的空气越多, 氧气就越多, 转化的能量就越大, 发出的肢体力就越大 。 (三)意念力(简称念力) 意识与发力有密切关系 。 现代科学已揭示人体运动发力的过程是在意识的指挥下, 通过神经系统, 使人体的肌肉、韧带等屈伸, 拉动骨骼运动而产生机械力, 这个机械力带动肢体进行运动发力 。 三、肢体力、气力、 念力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人体能发出肢体力、气力和念力等三种不同性质的力, 即肢体力、气力和念力, 从它们的相互关系及三大特征(大小、方向、作用点)看, 又各有其特点 。 1. 肢体力 。 肢体力是三种力中力量最大的力, 其发力大小决定于人体肌肉、韧带、筋骨等生理状况, 通过意识可以控制其发力大小, 并有特定的方向和作用点 。 如脚发出的弹力、张力, 其作用点在脚与地面接触部位、胯关节部位, 其方向在脚与地面接触的部位指向地面, 在胯关节部位指向人的躯体 。 在太极拳运动或技击中, 肢体力是保持人体平衡、推动人体运动和攻击对手的主要力量 。 2. 气力 。 气力(?劲)是三种力中唯一具有八面支撑特性的一个力, 作用点在人肢体表层, 由体内指向体外, 大小随人的功夫深浅有所不同 。 气力在技击中, 主要起到保护肢体的作用, 它能抗击对手的击打力, 以及我方打击对手的反作用力 。 功夫深的人, 可以用?劲将对手技击部位反弹出去, 并震伤对手 。 但用于攻击对手时, 由于作用点在肢体表层, 其作用极为有限 。 3. 念力 。 念力的方向由意识的攻击方向决定, 念力随意念走, 意念一变, 念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马上就变 。 因此, 念力是人体三种力中最具灵性的力, 其大小与人的入静状态有关, 意念越集中, 念力就越大 。 但它是人体三种力中最小的力, 并极为微弱 。 单凭念力是不能推动人体运动或给对手予有效打击的 。 在太极拳运动或技击中, 念力起着统率肢体力、气力的作用 。 意到气到, 念力和气力也跟着到 。 肢体力小了, 意念可以统率它, 念力可以改变它 。 大了它硬要往前走, 念力无法改变它 。 所以, 肢体力起强劲会对劲力的灵活性产生较大影响 。 四、争议 (一)“用意不用力”与“用意用力” 自从太极拳界“用意不用力”的观点提出以后, 几十年来“用意”论者和“用力”论者的争论至今仍未止息 。 目前在有关文章中仍然显露出这种争论 。 “用力”论者强调没有不用力的太极拳, 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 不用力根本无法打击对手;“用意”论者强调, “用意不用力”, 并不是否认力的存在, 而是强调不要用拙劲, 不要用“僵力、蛮力、犟力” 。 时至今日, 这种争论仍深深影响着太极拳习练者, 你强调你的“用意不用力”, 我强调我的意气力结合练太极 。 没有想到争论几十年的东西, 至今仍未从根本上解决 。 “用力”论者从技击角度解释用力的问题, 本身不存在问题 。 问题是不少人说他们练太极拳目的在健身, 不需要发力和技击 。 究竟练太极拳是否需要用力, 对此没有更科学、合理的解释 。 “用意不用力”或“用意用力”的问题, 是太极拳劲力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 这个问题回答不清楚或没有科学、合理的解释, 就会引起太极拳界思想、理论的分歧和混乱 。 因此, 我们很有必要对此问题作科学、合理的解释 。 不论你发不发力、技不技击, 只要练太极拳, 人体必须位移, 肢体必须屈伸 。 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练太极拳时人体要发生位移, 必然有一个外力作用于人体上 。 通过人体受力分析可知, 在不技击或不考虑风力等的情况下, 人体与地面发生相互作用时, 仅受到两个外力的作用, 即地面作用于人体的支撑力和摩擦力 。 由于地面作用于人体的支撑力的方向垂直向上, 所以这个力不能推动人体进行位移 。 推动人体位移的外力, 是地面作用于人体的、方向沿水平方向的摩擦力 。 而这个摩擦力是由于人的肢体发出的、与地面有一定角度的蹬力作用于地面而产生的一个反作用力 。 人的肢体不发出这个蹬力, 也就没有这个摩擦力, 人体也就不能位移 。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 人体劲力发放过程, 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释放的过程 。 现代科学已证明, 蛋白质、脂肪等能量物质转化成能量, 是在人体肌肉组织、韧带处进行的 。 具有一定能量的肌肉组织、韧带进行能量释放, 就转化成机械力拉动骨骼, 带动肢体进行屈伸运动 。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体发力是在意识的指挥下进行的, 人体肢体力发放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体能量的转化、释放过程 。 没有能量人就不能发肢体力, 人体不发肢体力就没有摩擦力推动人体位移, 同时也没有机械力拉动肢体进行屈伸运动 。 所以, 练太极拳, 不可能不用意, 也不可能不用力 。 “用意不用力”的提法是不严密、不科学的, 甚至是错误的 。 (二)内、外劲概念划分 太极拳的运动或技击是以一定的力量为基础的 。 因此, 为增加太极拳运动或技击的力量, 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提出了“内劲”(或称内力、内劲力)概念以及增强“内劲”的方法 。 有的说“太极拳内劲, 是通过练内功而激发的一种潜能”;有的说太极拳“内劲力”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 肌肉群收缩与伸展, 紧张与放松的变化, 所产生的强有力的弹性力”;有的说练拳中“若不用力而用意, 意之所至, 气即至焉 。 久久练习, 则得真正内劲” 。 有内必有外 。 因此有的相对“内劲”概念又提出了“外劲”(或称外力、外劲力)概念, 说“外劲力是由于地球对人体所产生的吸引力又产生的人体与地面支撑时的地面反作用力, 在运动中产生的摩擦力 。 ” 以上观点存在的问题:一是内、外劲概念内涵不清, 外延不明 。 内劲究意是人体发出的什么力, 或外劲是人体所受的何种力等没有明确界定, 或表述不全 。 二是增加内劲的方法, 即“不用力而用意”的提法上也有问题 。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太极拳内劲和外劲的问题进一步作深入研究和探讨 。 通过对太极拳运动技击中人体受力发力的本质分析, 笔者认为内、外劲概念应该作如下界定 。 内劲(内力、内劲力) 。 实质上是人体不同组成部分、人体与吸入体内的空气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以及由人脑的意识活动而产生的力 。 是人体又发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力, 即肢体力、气力和念力的统称 。 外劲(外力、外劲力) 。 实质上是人体与地球、对手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 是太极拳运动技击中人体所受的外力, 即地球作用于人体的支撑力、摩擦力, 以及对手打击我方的打击力和我方打击对手的反作用力等外力的统称 。 以上概念及内、外劲的划分, 将人体所发的力和人体所受的力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 研究“借力”问题, 必须从太极拳运动或技击中, 人体所受的外力的角度来考虑 。 增强内劲不仅要增强气力、念力, 而且还要通过盘架及器械辅助训练等方法增强体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