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初学太极拳

- 吴公仪 - 之动作 , 与吾人日常习惯 , 或所运用者 , 多有不同或相反之地方 , 吾人须要留心矫正 , 先从外表之姿态言 , 应要依照下列四项: 一、虚领顶颈 , 顶颈是指头容正直 , 仿佛有颈贯顶之意 , 头为一身之主宰 , 头容正直 , 精神方能振作 , 不过正直之中 , 宜含虚灵(即不用力之意 , 方为合法 , 十三势歌云:满身轻利顶头悬 。 ) , 若意外遇到跌仆时 。 而头部不致触地受伤 , 即此“顶头悬”之功 。 二、涵胸拔背 , 涵胸是胸部向内微凹 , 使横膈下降 , 以为气沉丹田之助 , 拔背是背部向外微凸 , 使脊柱垂直 , 力发于背 , 阅者不可误会如此姿势 , 会影响肺部发育或呼吸 , 若然 , 恐是过犹不及之误 , 此姿势如同僧人合什 , 复放下双手时之姿势无异 , 纯任自然 , 安舒毫不勉强 。 三、松腰垂臀 , 松腰即使腰部轻松之意 , 之转动变化 , 皆系于腰 , 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 腰部舒展 , 不但气易下沉 , 运转灵敏 , 而且下部得力 , 不致有上重下轻之弊 。 垂臀是使臀部下垂 , 不向外突 , 凡蹲身时宜注意 , 方不致为松腰之障碍 , 若突臀 , 必至连带发生挺胸、气促、身浮与腰硬之毛病 , 使得身体变成刚整 , 最易失去重心 。 四、沉肩坠肘 , 肩不沉 , 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 , 气向上逆 , 肘不垂 , 则劲不能长 , 而两肋亦失其保护 , 尤要者 , 欲求其松 , 非沉肩坠肘不为功也 。 以上四项 , 均为著重吾人生理上自然之姿势 , 力避矜持之态度 , 使得全身松沉然后方能轻灵变化 , 圆转自如 。 至于涉及精神方面之准备 , 则有下列二项: 一、纯以意行 , 拳最忌用力 , 对于各种动作 , 须以意贯之 , 如导引家之运气无异 , 譬如两手上举 , 并非手自行向上 , 而是意使之向上 , 意不停则手不停 , 意一断 , 则手即不动 , 日久自能养成一种想象力 , 所谓:以心行气 , 以气运身 。 此为吾人心理支配生理之妙用 。 初学之人 , 能知此理 , 能知不妄用力 , 对于平淡无奇之练法 , 便易于渐入佳境 , 而不致有厌倦之意 。 一套拳 , 练数十年而不辍而不厌者 , 盖以其非使运动身体 , 作姿势之表现 , 而实运用心意 , 内蕴无穷变化 , 意味深长 , 有如弈棋及书法 , 九而弥精 , 永无止境 。 二、形神合一 。 太极拳所练在神 , 故盘架子时 , 精神必须内敛 , 使与肢体之运动 , 合而为一 , 然后方能感觉敏锐 , 举动轻灵 。 《行功心解》云:全身意在精神 。 苟神不在 。 意亦无存 , 虽手足舞动 , 可谓全无意思 。 此外 , 就气之方面言 , 最要气沉丹田 , 但必须呼吸自然 , 初学者切不可自作聪明 , 误解用气 , 关于此点 , 鉴泉师言之确切 , 师云:凡人喝茶用饭之际 , 从不注意到呼吸 , 亦未闻有人因喝茶用饭而坏者 , 苟喝茶用饭时 , 亦要研究何时为呼?何时为吸?如何如何用气?如是而不坏者几希 , 此为最简而明之解释 。 外表姿态 , 与内在之意、气神方面 , 既已清楚 , 吾人可以开始练习矣 。 练习太极拳 , 通称“练架子” , 亦称“盘架子” , 但不如吾人日常所惯称之“打拳”为简便 , 打拳只须有方丈之地 , 便够应用 。 在一般事务纷繁之人 , 早晚最好练习两次 , 每次约费一刻钟或半点钟 , 即可得到却病延年之奇效 , 饭后或过饱 , 最好稍事休息 , 然后开始 。 如精神疲倦 , 练一趟拳 , 可以振作精神;若心神恍惚 , 意无所属之时 , 不如不练 。 练时之环境以静为佳 , 空气清新固好 , 惟有时偶然紧闭窗户 , 练完可能出一身汗 , 亦未尝无益处 。 打拳后如觉腿部过强 , 可略微散步 , 籍作调剂 。 饱食足睡 , 为运动之根本 , 如机器之有充足燃料 。 以言炼丹修道 , 又当别论 。 太极拳之规则繁拳所有拳之经、论、十三势歌等等 , 其中之每一句、每一字 , 均为规则 。 顾此失彼 , 初学者实无须虑许多 , 其大要为慢与不用力 , 神凝 , 以意行之 。 《基础八要》曰:中、正、安、舒、轻、灵、圆、活 。 最为赅简 。 如体弱有病者 , 尤不可心急 , 须缓进;体魄壮健者 , 不妨多练 , 先求形之相似 , 次求势之正确 , 末以意运用之 。 拳为推手与器械之基础 , 最要留意 。 练拳之快慢 , 亦须加以解释 。 初学时 , 动作生疏 , 当然要慢 , 况太极拳是以慢为原则 , 此时一套拳约不超过十五分钟 , 姿势纯熟后 , 可以再慢 , 至二十分钟、三十分钟 , 或超过之 。 意之所至 , 不可勉强 。 慢既练有成绩 , 快亦要练 , 快是求身手敏捷 , 意气灵活——此为由慢训练而来——能练到真慢与真快之境界 , 可谓有相当成绩 。 何以言之?初学之慢 , 非真慢 , 乃断续、凸凹、姿势不正确之慢;初学之快 , 非真快 , 因非全体之快 , 手动而腰未动 , 腰动而腿未发 , 使全身皆快 , 意不能快 , 亦系徒然 。 形活意灵 , 内外相合 , 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练拳须有“三多” , 一曰:多打 , 勤而行之 , 进境自速;二曰:多看 , 导师教人时要多看 , 可以增加领悟 , 别人打拳时要看 , 籍以观摩 , 并考验一己之观察、判断好坏之能力;三曰:多想 , 好学深思 , 经云:默识揣摩 , 暇时对于此中之经论或学理 , 多加研究 , 以为体验 。 练习既有成绩 , 尚须教授别人 , 教学可以相长也 。 要之:练太极拳首重信仰心与兴趣 , 既有信仰心与兴趣 , 方能在任何环境之下 , 而继续练习 , 持之以恒 。 不然 , 一暴十寒 , 亦难收伟大之效果 。 不过 , 太极拳所练 , 劲入于骨 , 练后不易丢失;倘不辍研求 , 老而弥精 , 不比其他只注重肌肉或气力之运动 , 年纪长大 , 有一年不如一年之感 。 十三势歌曰:入门引路须口授 , 功夫无息法自修 。 因为功夫无息 , 学无止境 , 故成为一种艺术 。 深愿学者 , 力加研究 , 百尺竿头 , 更进一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