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问题说 太极拳中的名种劲( 三 )


沾粘劲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易明白的, 甚至练拳多年的人在实践上也并非完全明白此劲 。 因初学者周身僵硬, 筋骨、肌肉、关节都不松活, 犹如木棍一根, 即使久练者如无纯厚功夫, 也不能达到沾粘程度 。 只有在理论上弄明白道理, 并在时间上掌握具体方法之后, 在多下功夫细心研练, 才会渐懂此劲 。 始于手, 然后而臂、而肩、而背直至周身, 先有感觉而后有此劲生成 。 有知感而渐生沾粘, 有沾粘而再下一番功夫可产生吸感 。 故与人推手时, 搭手即可知对方沾粘圆圈面积和化劲功夫的高低 。 瞬间既有胜败定论, 这才是高级阶段 。 单具有一般功夫的人是不易做到这一点的, 必须通过名师指点, 加上自己多下功夫苦练, 方可逐渐掌握, 由不知而渐知, 由生疏而渐熟, 由熟而巧而精 。
四连随劲论
“连随”离不开“沾粘” 。 连随是在沾粘的基础上紧紧顺随的对方, 使之不能摆脱 。 “沾、粘、连、随”四字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 只有在沾粘的基础上做好连随不断, 才能天衣无缝与人交手时使对方无隙可乘, 然后可随时引进落空, 化空打人, 得机制敌 。 “连”建立在“粘”的基础上, 只有粘住对方, 才能连, 否则如粘不住对方, 让其滑脱而走化, 就谈不上连 。 “连”是不断之意, 在推手中紧紧连住对方, 不丢不顶, 动急则应急, 动缓则缓随, 使敌无法逃脱走化 。 这就是将已动有意识地与彼动相互连接在一起, 此起彼伏, 此浮彼起, 连绵不断, 并借机探窥对方沾粘程度和劲别 。
随是建立在连的基础上的, 推手时如不能与对方连贯, 如何能随!随是彼走我应、我顺、我跟 。 在推手时随从彼动, 缓急相随, 进退相依, 只要与对方搭手, 就不能使其逃脱, 无论对方如何企图摆脱, 都要紧紧顺势跟随彼动, 沾粘不离, 不丢不顶, 此时正是窥隙乘机战胜对方地大好时机 。 所以说, “连、随”是诱敌陷入被动机面地手段, 连与随不可分割, 无论行功练拳和推手, 都要重视二者的结合 。 初学者在推手时只能做到一般地连随, 那只是随彼动的一面 。 真正做到“连随”住对方, 使其不能逃脱或出手击我, 主要还是看自己周身上下内劲相连相随如何, 能否达到标准和预期目的 。 拳论曰:“上欲动而下自随之, 下欲动而上自领之, 上下动而中部应之, 中部动而上下和之, 内外相随, 前后相依, 能一气贯通者, 其活为贵 。 ” 总而言之, 这里说的是自我连随, 周身一家 。 只有做到自身主观上地自我连随, 周身一家, 才能做到与敌交手中的客观连随, 顺随敌劲, 连绵不断 。 五 引化劲论 引, 即牵引之意也, 是在推手或散手搏击运动中引动彼劲, 是有意诱敌深入 。 引劲实为引化劲, 无引则不能化, 不化则无所谓引, 所以引与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都是建立在沾、粘的基础上, 将对方劲纳入自己的轨道上来, 使敌千均之力化为乌有, 我在引进落空的基础上同时发劲, 即化即打, 从而取胜 。
引化应做到不丢不顶, 随着对彼劲变化的感知, 自己无论前进、后退、向左、向右、向上、向下, 无形无迹, 舍己从人, 顺随彼劲, 沾粘连随, 使彼劲陷入被动局面, 然后用肩、肘、胯、膝、手、足, 或拿、或打, 任我发落, 此时彼即落空失势 。 陈鑫曰“引进落空合击出”, 这是讲在运动中如何将彼引化到落空而发挥不出威力的境地, 而我在引化过程中劲已合好, 蓄而待发, 随时都可以从任何角度、方位, 恰到好处地弹抖出来 。 例如:对方双手按住我右臂, 我即走下弧线顺缠, 渐而向上引, 将其劲化空, 在引的过程中, 身则下蹲, 继而右脚插入彼裆, 背先内旋而后向外击之 。 这样的引化技击方法甚多, 演练时可根据招势变化, 练习单势, 反复练习, 认真揣摩, 熟透于心, 娴悉于手, 才能接敌交手, 出手即太极, 一运一方圆 。 神鬼莫测, 变化多端, 四两拨千斤, 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 所向无敌 。 陈长兴曰“滚栓搭扫, 闪惊取巧, 声东击西”, 都不外乎诱敌落空, 化劲制敌 。 但凡交手引进时, 劲必须合好 。 陈鑫曰“蓄劲如开弓, 出劲如放箭”, 这就时说, 发人要想干脆利落, 那么蓄劲地弓拉的越满, 劲引得越空, 化得越净, 箭就放的愈远愈有力 。 在练习推手和散手时, 先学习引、化、蓄之劲, 渐而才能达到蓄发相兼的更高境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