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息是练太极拳达到上乘功法的精华 疑义问答十三摘要-黄性贤( 四 )


(13) 问:练武者重武德尤须尊师重道吗?
答:现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 仁义道德渐沦没 。 昔日练武者崇尚武德 , 尤重尊师重道 。 但今非昔比 , 多少学子羽毛未丰便欲高飞 , 为求自己名利却忘了恩师费尽心血栽培 , 甚或违背良心欺师灭祖 , 既不明尊师重道 , 更不懂饮水思源 , 乌鸦尚知反哺之恩 , 人何其不如?不通理不明做人原则何能立身处世?何以心安理得?骗得了一时骗不了永久 。 为此维护师道以正人心 。 凡是同道 , 人人有责 , 应以此为共同目标 , 培养学员德育仁心以振颓风 , 共卫师道 。
余习与太极拳六十年 , 今拟退离教务 , 为普及发扬太极道学 , 拟以录音代讲授 , 以录影代教授 , 使教学普及和科学化 , 使太极拳道发扬光大 。


在《内功四经》中对调息是这样论述的:“气调而匀 , 劲松而紧 , 缓缓行之 , 久久功成 , 先吸后呼 , 一出一人 , 先提后下 , 一升一伏 , 内收丹田 , 气之归宿 , 吸人呼出 , 勿使有声 。 下收谷道 , 上提玉楼 , 或坐或立 , 吸气于喉 , 以意送下 , 渐至底收 。 升有升路 , 肋骨齐举 , 降有降所 , 气吞俞口 。 ”
恩师吴本萍先生对这段经典论述是这样解释的:“前四句者:用功之时 , 调息气如抽丝 , 鼻吸鼻呼 。 劲者 , 必先松用紧 。 唯其松之极 , 故能紧之至也 。 故以松用紧 , 非以紧使松也 。 次八句者:此调气之法也(逆呼吸法)提想真气上升至顶也 。 下者 , 升气后真气落下也;优者真气深藏于内 , 意想真气渐收渐小 , 坠于丹田 。 再六句者:谷道者 , 后阴也 。 自喉而人方能得气之真路以入肺、人心、入肝、入肾也 。 气虽入丹田 , 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深至底之势方妙 。
最后四句者:此言真气升降之路也 , 升时两肋骨缝而升 , 开张 , 向上举之 , 自然得窍 。 降时自背脊俞口而入 , 透前心方得气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 , 下数第七节便是) 。 ”
关于调息的论述 , 确实很难说清何为达到上乘最高境界的功法 , 一代宗师郝为真先生曾对修炼上乘功法这样论述:“以力声血 , 以血化精 , 以精化气 , 以气归神 , 此中不祗有甘苦可言 , 直有生死之险矣 。 学者可于力上求 , 无轻向气上觅 , 一入歧路 , 戕生堪虞 。 古人之不轻传人 , 匪吝也 。 不忍以爱人之术而杀人耳 。 无明师真诀 , 不可盲从冒险 。 学问之邃 , 予尚浅陋 , 未能窥其深 , 不敢赞一词也 。 ”
练在调身、调心、调息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 达到四至六层这期间 , 只是腹式呼吸 , 自然呼吸即可 。 但必须明其原理 , 人生下来后就有一呼一吸之呼吸法 , 即后天维持生命之呼吸 。 我们练功行气 , 就要改变其后天呼吸法 , 逐步回归胎息 , 即先天呼吸法 。 可以按其练功阶段和层次逐渐推进 , 决不可强求 , 要顺其自然 。 从自然的后天呼吸 , 逐渐深化到腹式呼吸、丹田呼吸 , 最后回归到胎息先天之呼吸 。
(1)腹式呼吸: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 , 以意导气 , 以腹部肌肉群舒张和收缩的呼吸法 , 我们在练拳时或两人推手时 , 由于活动量增大而感到气上浮 , 呼吸急促 , 有的拳师说:“你把气压下去 。 ”实际是没有掌握好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 。
(2)丹田呼吸:在腹式呼吸法的基础上 , 深化到丹田呼吸 , 即以鼻呼吸 , 以意领气 , 使气沉丹田的呼吸方法 。
(3)胎息呼吸:是在丹田呼吸法的基础上又深化到先天之呼吸 , 即胎息的方法 。 胎息要以意导气 , “吸气绵绵呼气微微 , 虚极静笃 , 神凝气结 , 心俞定而息愈微” 。 这就是达到修炼内功心法的高层功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