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息是练太极拳达到上乘功法的精华 疑义问答十三摘要-黄性贤( 二 )


答:天地运行有一定的轨道与匀称适中之规律 。 太极道学本宇宙大自然之原理无快慢之分 , 人体亦是太极之体 , 违反生理自然运行无法协调一致 , 导致疾病丛生 。 练拳如快动必影响呼吸不匀 , 气便上喘心跳加剧 , 不对也 。 但太慢户手关节提挂周身行气受阻内有滞气 , 如意开气不开也不对 。 行功 , 行架 , 行气在精 , 气 , 神 , 内三合 , 心 , 意 , 体内外综合 。 肌肉松开由上至下以自然程序而定准确 。 快有对或不对 , 慢亦然 , 观其行功程度而定 , 所以有能快有能慢 , 练至全身松透便自然均匀 , 内外相合则无快慢之分 , 达到上行云下流水 , 绵绵不断 , 不动手不断意 , 自然而然内外相合 , 上下一致 , 如此地步则知无快慢之分也 。
(6) 问:太极拳架高低之要求如何为准?
答:盘架子无高低之分 , 总之四平为原则 。 呼吸和动作自然配合内外平均 , 进退转动立身平准 , 不偏不倚 , 前进后退 , 左右开合要平衡 , 进要后劲 , 脚底膝弯 , 起寸许 , 内动进退由下而上到中合 , 由肩 , 肋 , 腰 , 胯 , 松下 , 意气不宜上 , 会合中枢 , 即丹田(下寸许) , 肩 , 肘 , 肋 , 腰 , 膝 , 脚 , 足 , 腕要节节松沉贴地不动 , 脚底平稳才算四平八稳 , 控制得宜皆由膝弯自行调整则高低开合自然适宜 。 以心意导引全身肌肉松开 , 节节筋络松开贯串 , 立身中正自然安舒 。 要领悟意养太极原理分布全身 , 则了解四平八稳原则 , 高低自然合度无须强求 。
(7) 问:左右上下 , 虚实如何分清?
答:人体之肌肉骨骼与神经组织是有系统之构造 , 行架以用心意松沉为最 。 以中心推动重身为要 , 定静松沉为主 , 必须绵绵不断 , 不可患忽断之弊 , 以内运达外动 , 转运而产生内劲 , 久之自然全身均匀 。 左右一虚一实 , 以上下虚实来说 , 则左上实左下则虚;右上实则右下虚 , 每个动作皆包含交叉内变与重身交换之作用 , 合乎人体交叉神经之配合 。 因此内劲运转 , 最重要虚实分清 , 动步不动身则虚实分清 , 动身不动手手则被动也 。 如果动步有动身 , 即虚实不分清 , 动身有动手则肩手牵挂欠放松 , 必须以心意为主动 , 上下相随 , 左右相辅 , 磨转心不转周身一家 , 轻灵圆滑 , 一呼一吸 , 一开一合 , 如长江大海一动无处不动 , 惟动有以意气运身 , 动有程序 , 似逐波长流自然之态 。
(8) 问:太极拳体用基本练法是什么?
答:如松身五法里是循太极拳最基本之原理 , 要精神集中 , 否则神气涣散 , 无法收到内练之效 。 要做到三不动 , 即头、手、脚底不动 , 不管单脚或双脚都要平稳贴地 , 动则破坏其完整 , 手脚是被动而不可动手 。 动则意在先 , 意带气动 , 动步不动身 。 转动腰胯为先 , 手随腰胯而动 , 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间 。 要穷理以尽性 , 拳理通则拳架通 , 拳理不通拳架亦不通 。 内体通外体 , 能通则无所不通 。 拳祖说:“体用修成” 。 能松透则千变万化方能舍己从人 , 忘我无我之境界而达全身是手手非手 。 体用方法不能融会贯通 , 不明松身五法内在是太极原理基本之重要性 , 舍本求末 , 一无所成 , 何言体用?
【调息是练太极拳达到上乘功法的精华 疑义问答十三摘要-黄性贤】(9) 问:松腹 , 垂臀其意何在?
答:松腹关系殊大 , 腹部是丹田蓄气之库 , 气沉丹田是以心运气于丹田 , 然后便能运转全身 , 若气停于丹田而不运是为滞气 , 谓之“胀” , 故气下沉后稍停即转运则不滞留腹遂松柔 , 久之而有弹性 , 使气行遍全身 , 内气可敛入脊骨 。 十三势歌云:“腹内松净气腾然” , 切不宜气集腹部 , 久之则腹部凸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