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哪些人不能奔丧,生病的人可以去奔丧吗( 五 )


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 , 在开吊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贴上白纸丧联 , 当地流传的“白事”联语大体都是:“倚门人去三更月 , 泣杖儿悲五夜寒 。 ”“守孝不知红日落 , 思亲常望白云飞 。 ”“三更月冷鹃犹泣 , 万里云空鹤自飞 。 ”“白马素车愁人梦 , 青天碧海怅招魂 。 ”“桃花流水杳然去 , 清风明月何处寻 。 ”“悲音难挽流云驻 , 哭声相随野鹤飞 。 ”“三径寒松含露泣 , 半窗残竹带风号 。 ”“旌飘户外含孝意 , 韵满堂前恸悲情”等哀挽死者的套语 。 但要注意的是在联语上要区别男女 , 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
总之 , 在灵堂和庭院布置上要营造一种白茫茫、凄惨惨的丧事气氛 。
出子
人死后第三日早八九点钟左右 , 是当地约定俗成的“出子”日辰 。 “出子”就是“出门告”、“出报讣(讣闻)” 。 当地也叫“成服” 。 叫“出子”是因为有显示子孙多少的意思 。 “出子”是丧仪中绝不可缺、严肃而隆重的一环 。 “出报讣”的实际用意在于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 。 另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 , 不“出报讣” , 亡人还自不知死 , 出了“报讣” , 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 。 “报讣”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 , “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 , 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 , 放在大门外 , 供人们观看和了解 。 写“报讣”在民间至关重要 , 若是死者无子 , 也无既定的继承人 , “出子”时必须临时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在“报讣”上 , 写了谁 , 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 。 “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 , 应写谁 , 谁在前 , 谁在后 , 谁远谁近 , 都要慎重对待 , 绝不能漏人 。 反之 , 宗族之内、孝子之间会打架闹事 , 弄得丧事混乱 , 家族不睦 。 “报讣”由阴阳先生书写 , 格式不尽一致 , 一般写法如下:
讣闻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 , 弗自殒灭 , 祸延显考X府君讳XX(女性则写:显妣X府X孺人) 。 距生于XX年XX月XX日 , 不幸于XX年XX月XX日因积劳成疾 , 在本宅寿终正寝 , 享年X十又X岁 , 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 , 悲痛欲绝 , 亲视含殓 , 停柩在堂 , 尊礼成服 , 承严(慈)命兹定于X月X日开奠 , X月X日X时扶灵柩安葬X处哀此讣闻 。
孤(哀)子XXX泣血稽首
齐衰期服孙XXX泣血稽首
齐衰五月曾孙XXX技泪稽首
小功服侄XXX拭泪稽首
麻服侄孙XXX拭泪稽首
所谓“成服” , 就是在“出子”时 , 全体孝子穿白戴孝(详见第二章第五节) , 拄起哭丧棍(俗称“哭棍” , 即柳枝缠上牙状的白纸条 , ) , 满院一片白 。 “孝服”的缝制没有成规 , 一般除了给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缝“孝衫”(即“孝褂”)的外 , 其他“家门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备 , 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 。 孝子穿上“孝服”以后 , 就要在灵前跪草守丧 , 接应来客祭奠 , 陪伴哭嚎致哀 , 一直守到出殡 。 孝子特别是亲生子女在守丧期间 , 按旧礼要求 , 不洗脸 , 不剃头 , 鞍着鞋 , 不坐凳 , 不吸烟 , 见人低头 , 不食荤腥 , 寝苫枕块 , 更不得乱开玩笑 , 嬉皮笑脸;女子不可涂脂抹粉 。 这种旧礼 , 现在多已废止 , 但守丧致哀 , 乃人之常情 , 至今沿袭 。
“出子”时 , 所有孝子要到齐 , 娘舅家人要在场 , 女婿、外甥及至亲也要参加 。 吹着唢呐 , 奏起鼓乐 , 全体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后 , 由长子怀抱“报讣”领头 , 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随后 , 排成一串 , 哭奔大门以外 , 把“报讣”放在显眼的地方 , 孝子跪成一片 , 烧纸磕头 , 再返回灵前烧纸献饭 。 “出子”时孝子越多 , 阵容越庞大就越体面 , 人们借此来显示死者儿孙满堂 , 家族人多势众 , 所以 , 民间对“出子”的礼仪非常重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