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哪些人不能奔丧,生病的人可以去奔丧吗( 四 )


当地人“打墓”还有许多讲究:一是“阴阳”先生定好的穴位、钉好的木橛、划好的开挖线 , 任何人不得移动或修改 。 二是打墓时间的长短 , 以灵柩在家停放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 自“吉日”破土动工后 , 每天有人挖土 , 但必须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 , 不能提前 , 也不能拖后 。 如果灵柩停放时间短 , 很紧迫 , 那打墓人就得风雨不避 , 日夜去干 , 绝不能误了下葬时辰 。 三是打墓人都是亲邻相帮 , 一般不雇用 。 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 , 尽力款待 。 过去 , 每当吃饭孝子都要“以跪伴食 , 无命不起 , 直至食终” 。 如果时间紧迫 , 饭要送到墓地吃 , 送去的饭以食完不剩为好 , 万一剩了 , 就地掩埋 , 忌讳带回家中 。 现在 , 孝子“以跪伴食”的习俗已废止 。 但是 , 孝子必须每天去墓地给打墓的人敬烟倒茶 , 磕头示敬 , 吃饭时要给打墓人敬酒 , 这是绝不可少的礼仪 。
盛殓
人死后三日内 , 若无特殊原因 , 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 , 俗叫“盛殓”或“人殓” 。 “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 , 亲邻帮忙 , 必须有娘舅家人在场 , 或得到他们的允许 , 并由本族年长者主持 , 否则不能“盛殓” 。
尸体入棺 , 要稳正尸位 , 整饰尸相 , 下铺红褥子 , 上盖红被单 , 也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 。 尸体与棺壁之间 , 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 , 以作固定 , 防止晃动 。 安排就绪 , 方可盖棺 , 俗叫“合龙口” , 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 。 俗语说:“宁隔千里远 , 不隔一层板 。 ”所以 , 如果“盛殓”时 , 娘、舅家人未到 , 奔丧亲人未至 , “龙口”就不能合 , 棺盖留个缝隙 , 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 , 才能“合龙口” 。
当地死人“人殓”还有个讲究 , 就是举尸入棺时 , 要由长子(承宗人)捧头 , 其他人抬尸 , 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放入棺内 。 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 , 长子“入碱”捧头 , 起灵摔“纸盆” , 出殡领头“扯纤” , 以至以后的祭奠抱“牌位”、烧纸、酹酒 , 都是长子一人的事 。 只要长子在 , 任何人不能代替 。
死者“入殓”后 , 孝子磕头烧纸 , 痛哭举哀 。 接着 , 请人书写“铭族” , 当地俗叫“主族” 。 所谓“主族” , 就是在7尺长、2.5尺宽的红绸或红布上 , 写出死者姓氏、名讳、评语等 。 生前有官职的还要在姓氏前加官衔 , 其评语叫“公评” , 无官职的其评语叫“乡评” , 女的其评语叫“闺评” 。 下款还要把书写人的官衔或学衔写上 , 其姓名另用红布或红纸写好贴上 。 “主旌”最好是请当地名人领衔写 , 写罢丧主必须恭谢 , 能请动名人 , 算是很有脸面的事 。 “主旌”虽然写法不一 , 但一般如下:
为什么要写“主旌”?因为死者“入殓”后 , 其形貌已不可见 , 故用以书写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标志 。 当地丧事有的将“主旌”挂在灵前 , 有的开吊日挂在庭院内 , 作为象征 , 供客凭吊 , 以示对死者的敬重 。 “主旌’在下葬时 , 取掉题写者姓名 , 展盖于柩上 , 与死者一起埋葬 。
设灵堂 “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 。 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慢 , 帐慢正中书一大“奠”字 , 帐慢前空中悬吊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帘” , 上书“严父(慈母)养育恩似海 , 儿孙未报终是憾”等悼语 。 帐慢前摆上桌子 , 桌上正中靠帐慢处供奉标志死者灵柩的灵牌或遗像 , 桌上摆上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 , 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 , 同时点上白烛 。 桌前糊上白纸桌裙 , 放着白纸包裹的土蟹 , 供洒酹奠酒用 , 还要放上“纸盆” 。 供孝子烧纸和来客祭奠盛纸灰 。 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 , 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 。 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 。 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 , 丧主掏钱购买 。 “纸活”的形式有:灵庭、过亭、冥儿、冥女、冥马、仙鹤、祥鹿、鲜花、瑞草等等 。 还有“七星剑”、“十二件”等名堂 。 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取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