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大全】种黄芩的实用技术


中药材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 以根入药 , 有抗菌消炎、降压利尿、解毒利胆等作用 , 也是一种常用中药 。 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 , 我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 。

【花卉大全】种黄芩的实用技术

文章插图

黄芩喜温暖 , 耐严寒 , 地下部可忍受-30℃的低温;耐旱怕冻 , 在排水不良或多雨地区种植 , 生长环境 , 生长不良 , 容易引起烂根 。
一、种植方法
黄芩主要用种子繁殖 , 也可用扦插和分根繁殖 。
1、种子繁殖 一般采用直播 , 因种子细小 , 出苗比较困难 , 必须把地整好 。 整地前每亩施腐熟厩肥2000—3000公斤 , 深耕细耙 , 畦面要求细、平 , 无灌溉条件的山坡地可以不做畦 。 春播在3、4月 , 夏播可于雨季播种 , 也可冬播 , 以春播的产量最高 , 无灌溉条件的地方 , 应于雨季播种 。 一般采用条播 , 按行距25—30厘米 , 开2—3厘米深的浅沟 , 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 , 覆土约1厘米厚 , 播后轻轻镇压 , 每亩播种量0.50—1公斤 。 因种子小 , 为避免播种不均匀 , 播种时可掺5—10倍细砂拌匀后播种 。 播后及时浇水 , 经常保持表土湿润 , 大约15天即可出苗 , 出苗后要间去过密的弱苗 , 当苗高6—7厘米时 , 按株距12—15厘米定苗 , 并对缺苗的地方进行补苗 , 补苗时一定要带土移栽 , 可把过密的苗移来补 , 栽后浇水 , 以利成活 。
黄芩种子小 , 播种时覆土又浅 , 常因土壤干旱或表土不平 , 土粒较大 , 出苗困难 , 而导致大量缺苗 。 解决的办法:首先 , 整地一定要整细整平;其次 , 播种后要及时浇水 , 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直到出苗;此外 , 旱地种植 , 应选雨季播种 , 也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或用草覆盖保墒 , 出苗后即可揭去覆盖物 。 这样就可以保证出苗一致整齐 。
2、扦插繁殖 最适宜扦插期为5、6月份 , 植株正处于旺盛的营养生长期 , 剪取茎枝上端半木质化的幼嫩部分(茎的中下部作插条成活率很低) , 剪成6—10厘米长 , 再把下面2节的叶去掉 , 保留上面叶片 。 插床最好用砂 , 或比较疏松的砂壤土也行 。 一般应随剪随插 , 按行株距10×5厘米于床内 , 插后及时浇水 , 并搭棚遮荫 , 要经常喷水保持土壤湿润 , 但不宜太湿 , 否则插条会变黑腐烂 。 管理得当 , 成活率可达90%以上 , 插后期40天即可移栽 。
3、分根繁殖 在收获时注意选高产优质植株 , 把根剪下供药用 , 留下根茎部分繁殖材料用 。 如冬季挖收 , 把根茎埋于室内阴凉处 , 第2年春再分根栽种;如春季收获 , 则随挖、随栽 , 把根茎分开为若干块 , 每块都带有几个芽眼 , 再按行株距30×20厘米于大田 。 山坡地采用此法栽种成活率较高 , 栽后同一般管理 。
二、田间管理
在出苗期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 土干要及时浇水 , 成株以后抗旱力增强 , 可少浇水 , 雨季还要注意排水防涝 。 平时也要注意随时进行松土除草 。 除加强一般管理外 , 还要注意施肥 , 在第一年 , 定苗后要进行第一次施肥 , 每亩施稀的人粪尿500公斤或尿素3—5公斤 , 于6—7月追施磷铵30公斤 。 第2年和第3年返青后施腐熟饼肥40—50公斤 , 6月下旬封垄前施磷铵颗料肥30—40公斤 。 施肥时应开沟施入 , 施后盖土并浇水 。
三、采收与加工
栽后2—3年收获 。 一般于秋末茎叶枯萎后或春解冻后、萌芽前采挖 , 因根长得深 , 要深挖 , 防止断根 。 根挖出来后 , 要抖去泥土 , 剪去茎叶 , 晒至半干 , 撞去外皮 , 再迅速晒干或烘干 。 也可切片后再晒干 , 但不可用水洗 , 也不可趁鲜切片 , 否则在破皮处会变绿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