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怎样标准化种植黄芩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 株高20-50cm, 主根呈圆锥状, 长约10-30cm, 直径约1-2cm, 外皮呈黄褐色, 内部黄色 。 茎丛生, 基部伏地, 稍上升或直立, 分枝多而细, 株方形, 绿色或紫绿色 。 单叶对生;叶片披针形, 先端渐尖或急尖, 基部圆形, 全缘 。 总状花序顶生, 花偏向一侧排列较密;花萼呈筒状外面密生绒毛;花冠呈紫色, 二唇形;雄蕊4枚, 2强;雌蕊1枚, 子房4深裂, 子房下具橙色肉质花盘 。 小坚果4枚, 卵形, 黑色, 表面具瘤, 直径约1mm, 包围于宿存萼内 。 花期6-9月, 果期7-10月 。

【种植】怎样标准化种植黄芩

文章插图

生物学特性
黄芩喜温和气候, 耐寒冷, 搞干旱 。 原野生于山坡, 地堰, 林缘向阳干燥地方 。 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以排水良好, 肥沃的砂质壤土赤优, 在丘陵薄地均可种植 。 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
栽培技术
1、整地施肥:选择疏松, 肥活, 有灌溉条件, 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地 。 有条件的每亩施土杂肥2000-2500kg, 捣细散于地内;也可亩用50公斤复合肥, 25公斤磷肥作底肥 。 深翻20-24cm, 耙细整平, 做90cm宽的平畦, 开好排水沟 。 地干时, 先向畦内灌水, 待水渗下后, 表土稍干松时再下种 。
2、繁殖方法
(1)用种子繁殖 。 春播的在“春分”至“清明”之间, 夏播的在“夏至”到“立秋”之间 。 直播 。 在整好的畦面上, 按行距24cm, 开1cm深的沟, 将种子掺细沙, 均匀地撒入沟内, 覆土0.5cm, 搂平, 稍加镇压, 使种子与土壤密切结合 。 保持畦面湿润, 播后约10余天出苗 。 每亩用种量3kg 。
(2)育亩移栽 。 “清明”前后, 在整好的畦面上, 按行距12cm, 开0.5cm深的沟, 将种子拌细沙撒放沟内, 覆土搂平, 稍加镇压, 上边盖一层草或麦秸, 保持表土湿润 。 每亩用种子5公斤左右育苗 。 移栽:春播的在“立秋”前后移栽, 夏播的第二年发芽后移栽 。 在整好的大田里, 按行距24cm, 开12-15cm深的沟, 按株距12cm放苗, 芽头向上, 低于地面15cm左右, 使根部直立, 覆土, 压紧, 使根与土壤密切接触 。 栽后浇水, 以保证成活 。
3、田间管理
(1)幼苗期管理 。 播种后, 保持地面湿润, 利于幼苗出土 。 幼苗出土后, 去掉覆盖的杂草, 并轻轻地动表土, 保持地面疏松, 下面湿润, 利于根向下伸长, 幼苗长到4cm高时浅锄一次, 并间去过密的弱苗 。 育苗田按硃距6cm留苗, 只播的按株距12cm定苗 。 定苗后有草就锄, 旱时浇水, 雨季注意防涝, 地内不可积水 。
(2)移栽后的管理 。 成活后, 注意锄地松土, 保持地内清洁 。 黄芩抗旱力较强 。 遇严重干旱或追肥后可适当浇水, 一般不用常浇水 。 “立夏”以后, 每亩施土杂1000kg加草木灰150kg, 混匀后, 在行间开浅沟施入, 覆土盖平以后经常除草, 保持地内无杂草 。 一般于6月开花, 可开到9月, 种子成熟期不一致, 且随成熟随掉落, 如收种子应及时采收, 储存备用 。 如不需收种子, 可去掉花蕾, 以利根部生长 。
病虫害防治
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和观察 。 目前黄芩发生病虫害的现象不多, 一般不需专门防治, 只有极个别地块发现有叶枯病的发生 。
叶枯病:病源是真菌中的一处半知菌 。 主要为害叶片 。 症状是从叶尖或旰缘向内延伸 。 呈不规则的黑竭色病斑, 迅速自上而下蔓延, 致使叶片枯死, 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 。
防治方法:冬季处理病残株 , 将感染病菌的病残株连根拨出烧掉, 以消来越冬病菌 。 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1:120波尔多液喷雾, 每7-10天喷洒一次, 连续2-3次既可治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