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裆解谜 浅谈太极拳的得力感( 二 )


为使气宜鼓荡, 应在精神意念放大的同时, “神宜内敛” 。 在武禹襄的《太极拳论》里, “气宜鼓荡”后面紧接“神宜内敛”.就是提醒不要只有空气没有我 。 忘了自身与忘了身体便是没了本, 便是无本之木一无所求了 。 舍弃己身凭空想象或执著已身不试着与外界联系都无法产生鼓荡 。 气宜鼓荡需要有与外界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也就是精神意念放大 。 而得力感的得到需要身法和心法、 内与外的配合, 统一 。

三、快练是拳, 慢练是功
杨澄甫先师有“练架子愈慢愈好”之说 。 大成拳的试力、摸劲儿, 也有越慢越好, 使试力的变化让外人看不出来, 只有自己“身”有体会之说 。 对于这些说法, 以及类似的说法.如“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四两拨千斤”等等 。 我们在理解时绝不应该在字眼上钻牛角尖, 如果钻字眼就会走进死胡同 。 如愈慢愈好, 慢的极限是静止不动, 静止不动了, 你还练什么拳!走架用竞赛表演的速度打, 相对较快, 同时用意的内容势必也是相对要少.侧重得力感的获得 。 用摸劲儿的速度打, 相对要慢 。 慢练时, 由于体力、精力、功力、心情等因素的影响 。 有时是慢不下去的, 有时可能还会出现腰酸背胀的情况 。 如果出现腰酸背胀、心力不济, 就要快练, 要参考竞赛速度打, 不要一味地慢 。
太极拳走架相对拳术 。 是慢练, 但就走架自身而论又是速度相差很大的练习 。 以传统太极拳为例, 快练需10分钟左右.慢练需4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 。 时间相差三四倍 。 快练与慢练的感觉也不尽相同 。 慢练时充盈、膨大、整体、人不可侵、被动防守、得力的感觉明显 。 慢练时如果舒展不开来, 用意强了些 。 无味道了, 说明慢过头了, 僵硬了, 要适当变快 。 快练时蛇行绵软无定向, 如水渗透无孔不入, 主动出击的感觉明显 。 快练时如果轻飘不稳, 烦躁无味道了, 说明快过头了, 无所依了, 要定下心来, 适当变慢 。 一趟架子走下来, 会有一些平常难以体验到得力感的所在, 这对习者来说就需要注意了, 要调整身法, 改正动作, 加强存想, 单式反反复复体验, 寻找得力感 。 年轻时架子低步幅大, 身手配合恰到好处, 有强烈的得力感 。 年纪渐长 。 力不从心, 步幅变小, 不敢下蹲, 动作姿势就要做相应调整, 比如身手幅度相应紧凑, 以与小步幅、高架位一致, 仍不失得力感 。
套路练习, 四肢慢慢地伸出去, 慢慢地拉回来, 既无速度又无力度, 打谁呢?太极拳套路的直接技击作用几乎是没有, 它的间接技击作用又如何衡量呢?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走架过程中得力感的体认、间接感知来衡量走架时间接技击作用的效果 。
太极拳走架的目的之一是练出内劲, 而内劲的获得就是通过对得力感的体认 。


裆的作用与要求

所谓裆部, 即会阴部位, 也是指两胯根中间的部分 。
研究裆的作用与要求, 不能孤立地看待, 它是人体结构一个组成部分, 与腿、脊、胯紧密相连, 腰部旋转与它的转动是分不开的 。 所强调腰档劲, 实际上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 。 胯开而裆圆, 胯转即裆转 。 腰与胯的旋转必须是一致的 。 那么, 腰裆的旋转也是一致的 。 如果裆部转动不灵, 腰轴旋转的灵活性就势必受到影响, 力由脊发就会受阻, 发力大大减弱 。

裆的技击作用尤为重要 。 拳谚日:“裆内自有弹簧力, 灵机一动鸟难飞 。 ”其理是对裆功的赞扬, 也是提出训练裆部的要求 。 对裆部训练要求严格 。 其理有:开裆, 合裆, 拧档, 扣裆, 松裆, 提裆, 圆裆, 虚裆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