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骧老师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 金庸论太极

金庸在吴公藻编《讲义》的跋, 为太极拳最精义的现代语言拳论 。 现摘录如下: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 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 。 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 。 用在政治上, 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上, 便是以柔克刚的太极拳 。 道理是一样的, 以自然、柔软、沉着、安舒为主旨, 基本要点是保持自己的重心, 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 。 但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 并不是主动的出击, 而是利用对手出击时必然产生的不平衡, 加上一点小小的推动助力, 加强他的不平衡 。

所以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四两拔千斤”、“后发制人” .太极拳不运气、不用力 。 力气的来源在于对手, 我只是转移对手力气的方向 。 对手所以失败, 是他自己失败的, 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气所击倒 。 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 或者, 他根本不来打我, 他就不会失败 。 练太极拳的人, 应该不会去主动攻击别人 。

世上万事万物, 永远在变动之中 。 太极拳的动作看来似乎缓慢, 但永不停顿, 没有一刻有窒滞的时候 。 在建筑学上, 弧形的线条比之直线能负担更大的重量 。 在太极拳中, 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事 。 要旨是永远保持平衡和稳定 。 练习太极拳, 推手的训练十分重要, 那是凭敏锐的感觉来捉摸到对手力道中的错误缺失, 如果他没有错误缺失, 那么就设法造成他的错误缺失 。 重要的是, 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不能有错误缺失 。 只要他想来打倒我, 攻击我, 迟早会有弱点暴露出来 。 保盈持泰、满招损, 那正是中国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的要点 。 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击败对手重要得多 。 自己只要不败, 那就好得很了, 对手败不败, 并没有太大关系, 他如不好自为之, 迟早会败的;他如好自为之, 那也好得很 。

太极拳相传为张三丰所创 。 张三丰是道士, 太极拳正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 。 道家哲学非纯粹是守势的 。 老子重视欲取先予, “大国者下流”, 强大者不是来势汹汹, 而是积蓄力量, 让对手气衰力竭, 然后乘势而取 。

练太极拳, 练的主要不是拳脚, 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 。 如果说“以智胜力”, 恐怕还是说得浅了, 最高境界的太极拳, 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 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 不是“以柔克刚”, 而是根本不求“克” 。 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 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 甚至于, 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 也就不能达到这境界罢 。

练为什么必须练推手呢 ?因为太极拳一百多个动作的实用价值都得从推手中体验出来 。 但我们得认识推手不是打架, 也不等于对打, 切忌摔扭和用力推手 。
推手的方式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为单手定步;二为双手定步;三为活步(九宫步);四为大捋 。
单手定步的推法现在练习的很少, 对初学人门的人来说, 单推手是必要的练法 。 这简单的两人都限单手一粘一走, 然对于初步听劲增强腰腿是很有帮助的 。

现在流行的定步双推法都属于增长功夫的基本练习, 必须在这种方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 初学入门但求上下一致进退精通圆活, 动作不妨稍快, 进一步研究掤捋挤按, 你粘我走, 我粘你走, 但不能太快了, 太快则粘走都不踏实, 每一动作都容易忽略过去, 听劲的意义不符合了 。 这里最重要的诀窍有四点 :
一要慢:不论是粘是走都得寸寸节节找劲听劲, 不轻易放过一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