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修正』十四条 杨氏太极拳的七个阶段



1.作为一种精神和身体修炼的艺术 , 是“全凭心意用”得来的 , 
而不需要靠津津乐道于“嫡传”、“家传”和“第几代传人” 。 太极拳艺不是
可以赠予与承袭的 ,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而追名逐利、唯我独尊的武
林陋习 , 绝对是背离了太极拳的根本精神的 。
2.太极拳与其它项目一样 , 其生命力就在于攻击与防守 。 太极拳的攻防
内涵与人们对健康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并不相抵触 , 相反还相得益彰 。 把太极拳
舞蹈化、体操化无异于是在对其进行扼杀 。
3.太极拳作为国之瑰宝 , 其深厚的哲学性和习练的反传统性、反习惯性、全
面系统性等 , 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而太极拳的全民健身运动 , 却
无异于把全日制大学办成了老年大学 。
4.作为另辟蹊径并具备完备体系的一大武术流派 , 其创立没有几代人的时间
跨度和一定规模的空间跨度的积淀与发展是做不到的 。 而把其创立归功于某一
个人至少是不准确的 , 要是再说成其是由某个乡坤凭着闲来兴致创编的 , 其实
际效果则近乎于恶搞 。
5.不知杨露禅在北京王府内授拳是不是开了太极拳表演化的先河 , 杨家父子
改拳、广招记名弟子是不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但太极拳的比赛套路、简
化套路的推广确实使其达到了顶峰 , 福兮?祸兮?
6.太极拳是一项身心兼修的运动 , 所谓“以武演道”、“格物致知”是也 。
一般来说 。 太极功夫的高低与其精神涵养成正比 , 太极拳对人的修炼有“脱胎
换骨”之功效 。 而功高如杨班侯者 , 传说他性情暴燥、出手凶狠、失手打死爱女 , 
我宁信其伪也 。 我私下猜度 , 其面对职业拳家为生计去迎合习练者 , 而使太极走向表演化的堕落 , 
及自己的曲高和寡 , 杨班侯心绪的郁闷倒是可以想见的 。
7.太极拳著述大多在低水平上重复 。 “鸳鸯绣出凭君见 , 不将金针度与人”
 , 人的行功感受是建立在相应的功夫(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层次上的
。 对初学者大谈神明阶段的行功感受 , 除了增加初学者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外
 , 就是“徒费工夫” 。 读者需要的是阶及神明的“绣花针” , 而不是对“鸳鸯
图”的赞美辞 。
8.理论与实践远远未企及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的高度 , 继承之功课尚未
做足 , 就去妄谈什么发展创新 , 致使新拳种、新拳派、新“理论”等花样百出
。 对于这种现象 , 我宁肯相信这是太极拳的没落 , 而不是它的繁荣 。
9.为扼制太极拳套路比赛愈演愈烈的表演趋势 , 建议改革选手资格审查的内
容 , 把其推手成绩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 , 避免再产生“瓷器娃娃”(美则美文/
张连国矣 , 碰不得) , 让这些国家级、世界级的“王子”、“皇后”、“公主”
们能名符其实;让“美脸修身+舞蹈(外家)功底+腿的静力悬空训练+形似的摹拟
”的冠军克隆模式没有市场 。
体用结合 , 本就是太极拳的原则要求 。
10.虽然先贤以传统整体思维模式和辨证思维方法已经验性地触摸到了太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