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原传太极拳修炼方法-李秒丰 太极技击中的“指导手”与“打击手”

在的技击中 , 两只手的配合与协调非常重要 , 为了达到舍己从人 、引进落空的目的 , 有效地控制对方 , 造成已顺人背的态势 , 进而有效地打击对方 , 我们的两只手应该有个分工 。 我们将一只手称为“指导手” , 另一只手叫“打击手” 。 “指导手”与“打击手”随身体的旋转升降而交替互换 , 就像乐队指挥的两只手 , 在不断的变化中 , 鸣奏出一曲曲悠扬、协调、美妙的乐章 。 “指导手”与“打击手”的确定要根据身体旋转的方向来决定 。 身向左转 , 则左手为“指导手” , 右手为“打击手” , 如“斜形”、“单鞭”等式;身向右转 , 则右手为“指导手” , 左手为“打击手” , 如“懒扎衣”、“披身锤”等式 。 特殊情况下如“金鸡独立”、“金刚捣碓” , 则上升手为“打击手” , 下沉手为“指导手” 。 “指导手”的作用是:一要化解对方的来力 , 引导、改变对方来力的方向 , 使其“落空”;二要确定我方身体旋转的方向 , 促使周身的协调;三要指导我方打击对方的力的方向和使对方跌仆摔倒的方向 。 “打击手”作用比较简单 , 定位、螺旋、外膨胀即可 , 自转加上身体的公转就可以实施打击对方的意图 。 规定“指导手”与“打击手”的要义是建立双手的协调对应关系 , “指导手”与“打击手”应相互协作、配合 , 才能完成引进落空和打击对方的双重任务 。 “打击手”要根据“指导手”的旋转方向而旋转 , 与之形成的协调对应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同一方向的平行的互不相交叉的弧线运动; (二)逆方向的双手对开产生的弧线运动; (三)逆方向的双手对合产生的弧线运动 。 在第一种情况下 , 双手做同一方向的平行的弧线运动 , 可产生棚、捋、按、采、列五种劲 , 所谓做平行的弧线运动就是说不允许双手的运行轨迹出现交叉、或运行轨迹的延长线出现交叉 , 如果这样 , 你就至少犯了的五大毛病(平面、直线、凹凸、棱角、断劲)之一——出现了“棱角” 。 那么你所有的进攻手段和技巧都要打折扣 。 第二、第三种情况为反方向的对称劲或对应劲 , 包含的劲别更广泛 , 计有棚、挤、按、采、列、肘、靠七种劲 。 这个弧线运动一定要圆润 , 不能出现平面、凹凸、断劲等毛病 , 双合时要外包内撑;双开时要相吸相系 。 这是对双手的基本要求 。 没有这些条件 , 那么“指导手”与“打击手”便不能成立 。 “指导手”作用重于“打击手” , 在技击中的作用和地位尤为显赫重要 。 “指导手”通过弧线和螺旋运动 , 可以使对方的来力在我方身上找不到力点 , 化对方劲力于无形;于我方则决定着施加于对方身上力的方向、角度、质量和速度 , 特别是“指导手”方向角度的灵巧变化和加速度的瞬间产生 , 往往使拳的劲力表现出空、灵、活、脆的特点 , 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来 。 同时 , 双手的协调程度越高 , 指导手的权威性也高 , 控制和打击对方的组织境界越妙 。 “打击手”则因“指导手”的变化而变化 。 “打击手”不可以单独作战 。 没有“指导手”的指导 , 打击手便是笨拙的、盲目的 , 所产生的劲力便是“拙力” 。 “指导手”是领袖 , “打击手”只是个随从、是个马仔 。 它只要做到螺旋、膨胀、定位六个字就行了 。 所谓“螺旋”是说手上要有顺逆缠丝 , 要走出螺旋劲来;所谓“膨胀”就是要保证“打击手”施加于对方身上的是产生离心力的弧线运动 , 使对方产生“旋起”和“飘起”的感觉 。 所谓“定位”是指你的肘不能飘浮 , 不能因为用力而产生扛肩、耸肩、和懈肩的毛病 。 “打击手”要随“指导手”运行而运行 , 旋转而旋转 , 与之形成要么是同向的互不相交叉的的弧线或直线运动(只在发劲的一刹那是直线运动);要么就是双手的运行方向是对开、对合或斜向对应 , 为反方向的对称劲 。 “指导手”因“打击手”而有力;“打击手”因“指导手”而精妙 。 拳中凡是令对方跌扑摔倒 , 皆是由于我方有效地驾驭了对方 , 使其沿着我为之设定的弧线运动路线 ,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 , 沿切线方向跌倒 。 这时候 , “指导手”便是这一幕幕精彩话剧的导演;“打击手”则是要求对手按我方规定的路线受力跌出的执行者 。 更精确地讲 , 使对方跌扑摔倒的应该是“指导手”与“打击手”配合产生的一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组合 。 这是由于太极拳所特有的欲前先后 , 欲左先右 , 欲上先下的劲力特点所决定的 , 读者可自已揣摹体会 。 “指导手”并不一定是轻手;“打击手”并不一定是重手 。 这里强调的是两手之间的对应与协调 , 是相辅相成的 。 比如“掩手肱锤”一式,身向左转 , 则左手为“指导手” , 以左手领劲左肘后击与右拳形成通背劲;右手为“打击手” , 右拳引领周身拧腰、松胯、扣膝、前蹬 , 向左前方发劲 。 在这里 , “掩手肱锤”一式的整体效果是否刚、猛、冷、脆 , 不在于右拳出拳发力的效果如何 , 而在于左手“指导”的如何 。 没有了左手的“指导” , 便没有周身的“整劲” , 右拳亦无威力可言 。 “指导手”实际上还要指导我方周身的协调 。 比如身向左转 , 左手为“指导手” , 则相应左胯要松 , 左膝要扣 , 左脚指要逆缠抓地 。 随着“指导手”的下沉 , 重心移右;随着“指导手”的上升 , 则重心移左 。 由此可见“指导手”在全身运动中的“首领作用” 。 “指导手”与“打击手”不仅不是永恒的 , 而且是善变的 。 它们在运动中随身体转动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 正是在这种瞬间发生的折迭往返的变化中 , “指导手”与“打击手”可以演绎出奇妙无穷的招法技巧 , 才使世代相传的“太极”精妙绝伦 , 代有高人 。 拳论言:“引进落空合即出” , “引进落空”是“指导手”的妙用 , “合”是“打击手”的功能 。 “既出”是效果 。 实战中若分不出“指导手”和“打击手”来 , 那么 , 你的技法的运用便是盲目的 , 就不可能实践太极拳技击中的最高原则——舍己从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