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的发劲 对太极神品图、内功心法文的感悟

一、神品图妙在哪里 我在傅仁东先生大名下(《精武》2010年第1期第9页)多次凝视良久 , 那是吴作人先生所作被编者誉为神品的图 , 我想象吴先生在太极思维状态下龙飞凤舞而成的这一幅图 , 简直神妙得无法言说 。 古往今来 , 多少人绘制过太极图 , 或刻板而拘囿其形 , 或循规蹈矩而少了神韵 。 先生此图尽显太极思维之特色 , 将具象与抽象完美和谐地组合一起 , 令人回味无穷 , 百看不厌 。 我试说一下它的神妙: 1、在醉梦中 , 在恍惚中 , 在混沌中 , 在太极圆圈里 , 在无水之水中两鱼互缠、互绕、互抱、互转、互衔、互对 , 游弋而飘动成螺旋形 , 运行在和谐里 , 转悠在朦胧中 。 一切显得娴静而自在 。 2、两鱼如何形成?点——线——面——体 。 无数点 , 无数鱼 。 头尾相照相呼应 , 一鱼有一鱼之对拉 , 两鱼亦对拉 。 两鱼各有轻重与虚实 , 又形成对应的轻重虚实 。 各有其影 , 影随形转 , 形带影转 。 阳鱼有阴眼 , 阴鱼有阳眼 。 阳鱼之尾随阴 , 阴鱼之尾随阳 。 3、头实尾虚 , 就实言 , 头大尾小 , 小得不得了;就虚言 , 头小尾大 , 大得不得了 。 这正好符合“其大无外 , 其小无内” 。 4、阴鱼随阳鱼游 , 阳鱼随阴鱼浮 。 乍看两条鱼 , 似乎四条鱼 , 又似乎八条鱼 , 又似乎无数条鱼 。 这正好合于“太极生两仪 , 两仪生四象 , 四象生八卦”的易理 。 5、鱼有三条:阴、阳鱼 , 中空鱼(虚鱼) 。 有中空便可转游 , 而每条鱼也可以分成三 , 实鱼、影鱼、虚影鱼 , 而每一影鱼亦可以分成“三” , 实影、虚影、虚虚影 , 可分之无穷 。 这正好说明一分为三 , 含生合一 。 老子日:“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故此图通透老子之道 。 6、两鱼似鱼非鱼 。 可将两鱼想象为一男一女 , 一龙一凤 , 抑或一雌一雄的虫 , 或水涡漩 , 或龙卷风 , 或一片白云与一片黑云 , 或盘古与女娲或亚当与夏娃 , 或一对生死相依的恋人 , 或诀别中的情侣 , 或二人演练太极揉手 , 配合默契 , 动静有常 , 感而遂通 , 随机顺势 , 进退转换 , 往复折叠 , 屈伸有致 , 纵横有则 , 轻盈如燕 , 威势如鹰 。 7、什么也不是 , 极抽象的中正安舒 , 松静自如 , 和谐和美 。 就是一幅太极神图 , 道尽宇宙奥妙 , 藏蓄太极玄奇 。 二、内功心法是什么 读了太极图 , 再读傅仁东先生研究太极内功的文章 。 回头再读按语 , 您会感到编者以敏锐的目光指出眼下太极时弊的同时 , 一语中的地提出:“拳家反求己之气血、神经、注重人之本性与拳性结合的内功心法 , 是家走向道法自然的太极心智与太极实行 。 ”笔者受太极图之启发、编者之提示、傅先生大作之启迪 , 想就内功心法作些探讨 。 内功心法四字 , 分四层含义:第一层内 , 第二层内功 , 第三层心 , 第四层心法 。 分述如下:内 , 指体内 , 含神经、经络、筋髓等与心意精气神等 。 其中 , 有虚象、实象 。 “心”则虚实合一 。 内功 , 指内劲、内力、内气 , 是人体第二系统 , 第二系统即心意精气神奇妙组合与潜能开发(身躯、四肢是第一系统) 。 “心”这个词似乎平常 , 人们熟知 。 “心之官则思”是孟子的提法 。 其实 , “心法”中的“心”的含义比较宽泛 。 它与内功照应 , 包含心、意、精、气、神诸方面的内容 。 尽管五者有联系 , 也有区别 , 但我们在说“心法”一词时 , “心”便包含上述五种 , 有时我们也用“意”、“神”、“灵”代替心 。 故有心意、心神、心灵的提法 。 傅仁东先生将心法定为“心无其心 , 法无其法” , “非心非法 , 即为心法” , 这是心法的上乘注解 。 家解守德先生在语词与上述完全相同时 , 认为心法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心理思维的方法”(《太极内功心法》第221页) , 然后指出心法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时不易用语诠释 , “一落言诠就是错” 。 但我们还是要用语词假托性说明 。 笔者认为 , 心法是用心之法、用意之法、用神之法 。 尔后便有半用乃至不用 , 在不用中真用的级次 。 由上可见 , 所谓内功心法即太极训练中运用心、意、精、气、神以提高训练潜能的途径与艺术 。 三、君能牵牛鼻子吗 一头牛壮若千斤 。 一个七岁小童可将其轻松牵走 , 要其东其不敢西 , 要其南其不敢北 。 何也 , 牧童手中有牛绳、牛鞭 。 而绳子连牛鼻 , 牛鞭一晃 , 牛眼有感应 。 牛主动走 , 牧童休闲行 。 太极内功心法就是练太极中牵牛的一根绳子 。 一头牛可牵之处很多 , 如拴牛脚、牛腿、牛肚、牛尾、牛角、牛耳 , 而祖先们通过多少年代的探索 , 方知牵牛鼻子是要害 , 最节省 。 太极训练者如不探索与运用心法 , 则等于用绳拴牛肚或牛腿、牛尾等 , 变得滑稽且愚拙 。 然而运用内功心法 , 比牵牛鼻子繁杂了一百倍 。 它的内容丰富而精彩 , 每一项都可以演化出生动活泼、威武雄壮的隐形戏剧来 。 略举数例:形意、意气、气力、开合、虚实、运悟、快慢、吞吐、进退、动静、刚柔、松紧、直曲、纵横等 。 这些对应关系 , 都必须心领行随 , 意引形跟 。 如无心意之引领 , 拳必僵拙、生硬、板滞 。 好比“牛”脱了绳子 , 狂奔而不羁或怠散不受束 。 如引领中无开无合 , 无实无虚 , 无动无静 , 则便是绳子牵在手 , 牛鼻脱了栓 , 空空洞洞牛不走 。 故曰:太极内功心法不过是练太极中牵牛鼻子的艺术而已 。 四、君能做到一念不起吗 一念不起或一丝不挂是拳家们提倡的一种心理状态 , 指心地澄明、透亮 , 没有尘染 , 没有障碍 , 空空荡荡 , 悠然自得 。 笔者曾经试图一丝不挂、一念不起境界的出现 , 然终于不达 。 于是 , 我便怀疑是自己心志不专 。 在经过数千次调控练习后 , 我发现一念不起的提法是一个理想境界的提法 , 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 人能在睡眠中一念不起吗?不能 。 既然睡眠尚不能 , 行拳又何以能?王芗斋是意拳(大成拳)开山祖师 , 他强调拳中的“用意”的原则或许借鉴太极拳的用意 , 在阐释意念时 , 提供经验性一法 , 叫做听之任之 , 来者不拒 , 去者不留 , 设想我身似海 , 杂念似波 , 风平浪静 , 水自无波 。 佛门道家的修炼者们脱离红尘、超越世外 , 提出排除魔障的若干方法 。 其中较普遍的一法名以一念代万念 。 像王芗斋这样的意拳大师与佛道修炼家们尚且不易做到 , 我等生活于俗世者练拳可超越吗? 这里找一下原因:人越入静、体越松 , 心意越灵敏 。 静谧的心态里 , 脑细胞很活跃 , 沉睡已久的知识或许会醒过来 , 或许要进行新组合、新调整 , 这便是人越入静越聪明的原因 。 有人专题研究过梦境 。 从历代科学家、发明家与创作家的思维过程看 , 不乏在梦境中得到或在睡前、醒后得到思维创新的事例 。 有人夜梦魔鬼的笛音 , 醒来稍一记录整理便成世界名曲 , 有人夜梦某一物质的精微的原子结构 , 记录下来 , 被实验所证 。 至于文学创作里 , 因梦境得来灵感 , 也不胜枚举 。 以醉态写诗作画、运书 , 往往有神来之笔的事例也很多 。 最典型的是李白斗酒诗百篇 。 武界有醉拳、醉打似梦游、下意识之说 。 这可说明在醉梦态下一部分脑细胞受抑制 , 而另一部分特兴奋 , 故思维较为活跃 。 上述给我们的启示是进入醉梦意境 , 以一念代万念 , 运拳的效果必定好些 。 这种醉梦态意境 , 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恍恍惚惚的意境 。 而此意境通过意识调控比“一念不起、一丝不挂”要容易操作些 。 五、“草木有本心”吗 “草木有本心 , 何求美人折”是唐诗三百首之开篇名句 , 历经千年而令人咀嚼 。 它道出了玄奥 , 一草一世界、一木一天地与万物皆有“心” , 心者 , 性也 , 根也 , 因缘也 , 自在也 。 联系运作太极 , 是本具神灵 , 明心见性 , 即自性、真性 。 太极训练本性、根性、本心是什么呢?是太极思维 。 是编者所言的太极心智与太极实行 。 那么太极思维有何特征呢?我想可以提炼为以下四点: 1、自然本具性 。 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演化与体现 , 都是对立面派对、流转的形式与结果 , 自然本具是“道”之精魂 。 2、天、我、拳三者和谐统一 。 三者靠太极思维找到契合点 。 没有太极思维 , 三者不能统一 。 3、一分为三 , 含三合一是太极思维的另一特色 , 没有三 , 绝对不行 。 太极神品图已作提示 。 4、静松空的心理特征是太极思维的侧重面 , 是其特点 。 没有侧重则没特点 , 没有特点 , 则不能通道达真 。 六、太极能治病吗 太极能治病 , 许多训练者均有所验 , 已成定论 。 不过治病需要条件保证 。 除了修性的要求 , 还要考虑病因病状 。 世上没有灵丹妙药 , 要是太极是灵丹妙药 , 百病皆消 , 世上的医院可关门 , 医生必失业 。 这可能吗?但却又有若干病 , 医药无法 , 太极有法的事实 。 这里暂不谈其医理与训练前提 , 如社会环境、个人习惯等 , 只谈太极运作的治病条件 。 笔者将运作治病之有效概述为心智运作与太极实行的“四窍六门” 。 说白了 , 便是体现神品太极图展现的神髓 。 现简述“四窍”如下: 1、醉梦态之窍 。 运行太极 , 要自始至终让自体意识处于醉梦态境界 。 欲达此境 , 必须采取多种“有为”修炼法 。 如一条线(让中脉通畅)、两轻灵(身子、心灵)、三调(身、心、息)、五法(口诀法、观想法、景观法、止观法、虚拟法(如虚拟自己处于温泉中行拳)、七松(头、肩、肘、手、胯、膝、足) 。 运拳处于醉梦态 , 必定有效 。 2、太极圆圈意会窍 。 圆圈性(含半圆、椭圆、螺旋圆、缠丝圆、绞索圆等)是太极画弧走圈中的主要倾向 , 万变不离圆 。 3、水性意识之窍 。 水性柔弱藏刚猛 , 内涵丰富变万千 。 其要点为 , 动作要打出流体性 , 且具波浪起伏的韵律与威势 , 逐步使身体变成松柔之体 , 运行有沉重感与飘浮量 , 转换时有沉劲与浮劲 , 让甜液自生口中等 。 4、转丹田之窍 。 一般的训练方法有左右转、前后翻、日月照、内视丹田如火 , 返观丹田如漩涡等 。 如说丹田是虚 , 那么丹田后依腰脊则是实 。 转丹田是以虚带实 , 以实促虚 。 转丹田使“腰脊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得到落实 。 下面简述“六门”: 1、“不用力”为第一门 。 吴先生太极图里活生生的两条鱼用力了吗?没有 。 太极实行中尽量避免僵硬之劲 , 死板之力 。 2、点线面体为第二门 。 即任何行动都必须是点——线——面——体的始——中——终——转 , 如此才有利于人体经络与血脉的和畅 。 而且还应体会点中点 , 即每一小点亦有点线面体的过渡与转换 , 具有层次性与循环性 。 3、自然性的对拉拔长为第三门 。 指肢体上下左右前后对应肌骨部分的弹簧似的拉扯与拔节 。 对拉拔长有分节练与整体练两种形式 。 以手为例 , 掌根、掌心、掌指三节可形成对拉拔长 , 以掌心为中节 , 形成掌根、掌指的外膨力与向心力 。 手的运动以肩臂为后盾 , 肩臂又以腰胯、膝、足为后盾 。 故练手的同时也训练了肢体 。 手臂、腿胯乃至整体 , 必定都相应对拉拔长 。 4、“五空三顶”之门 。 “五空” , 即手、足、胸 , 腋下、腹股沟 , “三顶” , 即百会上顶 , 舌向上轻顶颚 , 膝微屈前顶 。 以此利于中正安舒 , 松静自如 。 5、循经行气之门 。 须明确人体主要穴位与主要经脉走向 。 即常言之十八丹田、六阴经六阳经等 。 懂与不懂大不一样 。 6、返观内听之门 。 一般内外听视比例为1比10 。 拳家们提倡内外视听比例为7比3 。 达到这一步较难 , 需要通过长时间训练 , 初练者可用“鸣天鼓”法、“白骨禅”观想法、祖窍穴内视法提高返观内听能力 , 提高内感与外感的比值 。 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检验 。 您运拳如果感觉不到自身穿衣的束缚 , 似乎服饰空空又能听到体内清晰如虫鸣如琴声的妙音 , 则证明返观内听能力已提高不少 。 如上述感觉很明显 , 证明内感大幅度上升 。 上述“四窍六门”是训练内功心法的内容 , 并非训练顺序 , 有意者可用单一训练、主辅结合训练或一体化训练掌控其技艺 。 是否掌控其艺 , 亦有一个简单检验办法:如果您感觉对任何一个太极动作都有浓厚的趣味 , 胜过佳肴美酒;如果您稍一出手 , 手便有热、麻、胀之感 , 十宣穴抑或中冲穴有跳跃之感 , 则证明您已基本得其窍要 , 您的某些慢性病如“三高”、便秘、神经衰弱、神经官能、风湿等症定会得到治疗或者起码得到控制 , 与此同时 , 还将会产生精力旺、消化良、灵气显等效益 。 七、太极有致病危险吗 有 。 不遵太极内功心法必致病 。 下列几种打法是其表现: 1、盲目引入散打功、铁布衫功、铁砂掌功及不适当的等 , 造成气滞胸闷 , 损骨伤筋 , 淤气阻血等 。 2、不注意精气神的涵养、蓄养、保养、护养 , 追求刚猛发力与高难动作的形似 , 而造成内脏伤害 , 经脉阻滞 。 3、用意执着 , 过分注意呼吸 , 造成动作死板、僵化 。 4、运动量过大 , 运动时间过长且没有结合自身体质与运动环境实情 , 造成身心两方受伤害 。 5、没有循序渐进 , 片面追求形似 , 片面模仿架势 , 片面求抖弹发力、爆炸力 , 震脚、跳腾 , 贪多求快 。 忽略内功心法的致病根因是多因一果多表征 , 主要表征是缺一个“养”字 , 缺“养”即没有“反求诸己” , 离开了自身的神经与经络 。 如不离“养” , 则不会致病 。 这里以“养”举一个正面事例 。 笔者几年前遇一按摩师 , 当年已七十开外 , 面色红润 , 神清气爽 。 问其经历 , 乃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 , 因患肺结核被休学(当时此病尚无治疗方法) , 只好回农村等死 。 一天 , 一道士与其深谈 , 劝其出家 。 其不从 , 道士便赠予其一副中药方子 , 嘱其服药如喝茶 , 注意“养” , 喝一年 , 养两年 。 此后 , 此生两年时间一言不发 , 凡表意均以体语相代 。 原来 , 药方并不奇特 , 不过所有中医开的肺痨常用几味中药 , 而两年不语以养气养肺才是真正的秘方 。 可见一个“养”在病上有多大的正面作用 。 八、松柔之根在哪里 拳家们大都主张大松大柔 。 解守德先生将太极松柔分五境界 , 即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 , 每一松均有大块文章 。 傅仁东先生将太极拳分为三阶段十层功夫 , 认为每一层对松柔要求不同 。 笔者此前也阅读多本谈松柔问题的著作 。 尽管其主张正确 , 但总觉其有一个共同的不足 , 这便是对松柔的对立面避而不谈 , 还是令学者难解难行的 。 松柔能孤立存在吗?不能 , 尽管松柔是太极的灵魂与真谛 , 松柔是太极的主要侧重点、主要特色 , 但松柔是有根的 。 许多拳家忽略了这一点 。 但也有特异一些的 , 现摘录于志钧先生(北京某大学教授 , 吴图南弟子 , 有多本研究太极拳的著作问世)的一段话:有些教授太极拳者 , 一味要求习练太极拳者松 , 一“松”到底……结果 , 从始到终 , 松松懈懈 , 久而久之形成驼背、腹肌松弛 , 大腹便便 , 并认为“太极拳只松不紧 , 有悖乾坤成列”之易理(《太极拳理论之源》第13页) 。 家李紫剑先生在《太极拳杂谈》中也对单一“松”、“柔”观持反对意见 。 这里就其“松”、“柔”之根作一思辨: 老子曰:“重为轻根 , 静为躁君 。 ”同理松紧互根 , 刚柔互根 。 天高地必厚 。 人站在地球上 , 天多高 , 地多厚 。 头上是天 , 地下是地 。 地超越地球 , 天也成了地 。 天象是这样 , 自然松柔亦是 。 松总是与紧对应 , 柔与刚应和 。 有多少紧 , 便有多少松 , 有多少柔 , 便有多少刚 。 松离紧不独立 , 柔离刚不存在 。 紧是松之根 , 刚是柔之根 。 在实训中表现比比皆是 , 观陈小旺年轻时演练闪通背连续十余个动作迅如闪电 , 威如雷霆 , 你能说只松不紧?武氏传人演练武禹襄54式仅两分钟 , 郑子演练杨式108式仅七分钟 , 应该说既松且紧 , 既柔且刚 , 表现是很明显的 。 故松紧互成 , 刚柔互济 。 那么太极训练中松与柔之根是怎么对应、呼应、相济的呢?杨氏太极第五代传人李正先生在谈“太极内功”的光碟中 , 用了一根橡皮筋作实物演示 , 讲明在一定范围内 , 松了便有紧力 , 紧了便有松劲 , 超过了范围便懈了 。 可见不懈怠是松的底线 , 不疲沓是柔的底线 。 故松而不懈 , 柔而不疲是一个正确的理解 , 在具体操作中 , 形松是与什么对应的?结论是形松意必紧 , 但意又如何紧呢?意紧会不会造成执著于意呢?故拳打无有中 , 刚柔虚实转便成了解决这类问题的窍要 。 王芗斋先生提出“形松意紧”、庞鹤鸣先生提出“形松意充”、“神意照体” , 他们都是名家 , 提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钥匙 , 笔者此议当否?姑且存而不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