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练功融入生活之中 太极拳之“掤劲”述真

“掤劲”是的专用术语 , 与八法之“掤”即有联系又有区别 , 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 我们认识、理解“掤劲”乃至运用 , 绝不能望字猜义 , 仅仅从字面去理解 , 光做文字文章 , 若此 , 尽管您的文字和理论水平再高 , 也终难入之门 。 “掤”与“掤劲”皆为拳的专业术语 , 各有特定的含义 , 尽管我们可以从文字学的源头去考究其读音、来历及用意 , 但不能仅凭文字的一般字意去生搬硬套 , 首先要弄明白其特殊含义 。 中国人造字虽有章法 , 亦有个别 , 假借、引伸、转义贯穿造字过程 , 文字学最大的规律就是约定俗成 , 只要大家都能明白、理解和认可就行了 , 特别是行业专用语 , 延用就是道理 。 至于“掤”的读音是捧还是冰 , 是把心还是箭筒盖 , 已不再对太极拳之读作“掤”pēng具有约束力 , 抑或应该用“掤”还是用“绷”等等 , 对于拳学实质并无实质意义 。 “掤”或“掤劲”在太极拳中已经有了固定的读音和特定的含义 , 约定俗成 , 人所共知 , 着实没有必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去讨论武学的实质 。 我们所要做的 , 只是用心去感悟 , 用实践去体悟“掤”及“掤劲”的真正内含及其在拳中的独特功效才是最有意义的 , 也是最实在的和真实的 , 而不是改变其读音或改写其字 。 研究太极的“掤劲” , 首先要弄明白与太极八法之首的“掤”虽有内在联系 , 但却有本质的不同 。 八法之“掤”乃是一种技法 , 只是单一的技术动作 , 在拳中向上托架(当然要做到不顶不抗的要求) , 无论单双手 , 用手不用手皆为“掤”;但“掤劲”则不同 , “掤劲”是太极拳的母劲 , 即基本劲 , 是太极拳的一种表现 , 可隐可显 , 随变而变 。 “掤劲”实际上是一种圆润劲、膨胀劲、刚柔相济的弹性劲 , 即中定劲 , 无力点 , 无力源的混元劲 , 在杨氏老谱中称“横竖劲” , 再说得透彻一点 , “掤劲”就是一种高度自律协调的自然撑合力 。 所以 , 拳论中有“用意不用力”之说 , 更有“似松非松”(似紧非紧 , 不紧不松)之论 , 也就是说 , 只有做到了自然态的松紧融合 , 即不松不紧 , 有松有紧的自然协调态 , 才能任意松紧 , 随意松紧 , 并显现出太极拳所要求的“掤劲” 。 太极拳 , “掤劲”贯始终 , 在拳中“掤劲”可与任技法融合、配合 , 换句话说 , 太极拳任何技法都离不开“掤劲” , 也不能离开“掤劲” , 太极拳一但离开“掤劲”而专研技法 , 落入旁门不说 , 即便苦练终生 , 精研一世 , 亦不能明太极拳之精奥 , 有形无实 , 不过无魂之体 , 无魄之尸 , 精进难为 。 可见 , “掤劲”与太极拳关系之重要 。 “掤劲”者 , 不僵不滞、内外合一 , 一气贯穿 , 劲力浑圆 , 混然一体 , 触之即应 , 应对自如 , 自然之中具有灵动的弹性力 , 这种力刚柔瞬变 , 隐显无迹 , 随变而变 , 随心所欲 , 是谓“无为而为” , 即拳论所说“因敌变化亦神奇” 。 太极拳凡具备“掤劲”者 , 无论单双臂自然撑合 , 均有“推之不瘪 , 拉之不开 , 挑之不起 , 压之不下”的功力 , 且弹性灵动 , 浑厚沉实而不死 , 毫无僵滞之感 。 太极者 , “掤劲”备而“五弓”成 , 混元一气内外通 。 所以说 , 太极拳修炼者 , 只有具备了真正的内在的“掤劲”才能真正明刚柔之变 , 松紧之妙 , 虚实之奥 , 发力才会冷、脆、惊、弹、暴 , 如闪电 , 似炸雷 , 瞬发瞬收 , 不蓄而发 , 劲无断续 , 皆本自然而为 , 所以拳论要求“运劲如抽丝 , 发劲似放箭” 。 一切来得轻松 , 去得容易 , 也所谓“用意不用力” , 毫无较力努气之为 , 终达无形无意而显真意之为 。 “掤劲”者 , 柔而不软 , 刚而不硬 , 阴阳合和 , 中正不偏 。 中正、中定、中和、中空 , 虚怀若谷 , 由中而发 , 同中而济 , 和中而运是谓太极 。 “掤劲”者 , 棉里藏针 , 棉里裹铁 , 乃太极拳之谓 。 “掤劲”的训练 , 是太极拳修炼的关键 , 所以 , 前人有“练拳容易找劲难”之说 。 找劲虽说难 , 亦不难 , 俗话说“大道至简至易” , 越是初级的东西越是真实的东西 , 越能练出高级的功夫 。 因此 , 王芗斋先生也就是“跌世苍桑方觉晓 , 掉过头来学当初”的慨悟 , 要求“拳拳服膺” , 所谓“服膺”即牢牢记在心里 , 与太极拳论“在内不在外”乃是一理 。 太极拳唯求心态中正平和 , 不急不躁 , 静如山岳 , 动若雷霆 。 拳者若得拳学真谛 , 首先要明理 , 其次要有科学正确的方法 , 最后要躬身实践 , 悉心体悟 , 离此 , 终无所成 。 太极者若能“掤劲”上身 , 什么沾粘连随 , 听劲、化劲、放劲则易如反掌 , 而后自能阶级神明 , 难亦不难 。 “掤劲”训练 , 必须正确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 要感悟:头领足蹬臂悬撑 , 松肩肘沉必起胸(含胸拨背) , 井(肩井穴)塌膝顶尾闾中 , 坐胯缩肛踝自拧 , 裆圆胯缩臀内裹 , 气势拧拔神形合 , 神意合一掤劲成 。 掤劲不丢即是太极功 。 神形合一自能一气贯穿 , 周身一家;双臂撑合自能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缩胯起胸自感丹田力足 , 内气鼓荡;头领足蹬神意行 , 身拔劲沉脚有根 。 关要处全在开肩 , 双檗松要撑 , 圆要沉 , 松撑圆沉自为“弓”即“掤劲”备而“五弓”成 。 “弓”成劲整 , 弹、抖、颤、灵机一动劲如箭 。 习太极者只要有了拳中要求的“掤劲” , 什么“惊炸力、爆炸力、寸劲、混元劲、浑圆劲”等等 , 一点即悟 , 刚柔瞬变 , 虚实不定 , 因敌而变 , 遇隙而发 , 不发而发 。 所以说“掤劲”得功夫成 。 “掤劲”训练并没有特殊的方法 , 太极拳中每一招一式都训练出拳中要求的“掤劲”来 , 有些只是掌握起来慢点而已 。 太极一式一桩 , 但连绵不断 , 循环无端 , 招招不用而又招招在用 。 为使初学太极拳的朋友尽快入门并求得真功、真技 , 笔者不揣冒昧 , 依三十多年探研之体悟 , 归纳“掤劲”简易训练三法以飨同好并与之共研: 一、撑抱力训练 。 桩法以混元桩为主 , 亦可自变 。 双臂撑圆、松沉内抱 。 主要训练双臂的撑抱之力 , 臂要有悬垂之感 , 全身劲意膨胀 。 二、提插力训练 。 桩法以弓步桩为主 , 成熟后可自变 。 双臂松垂提抱 , 沉肩提肘 , 指劲下插 , 形如抱提物状 。 通过双臂上下左右内外的微动 , 体悟内在的争合 , 提插之力感 。 三、推托力训练 。 桩法以马步桩为主 , 亦可弓步或坐步 。 双臂圆撑过顶 , 掌心向上 , 松肩托掌 , 撑臂开胸 , 俗称力托千斤 , 亦称霸王举鼎 。 此法易于松肩、张胁、拔脊 , 对日后发力训练亦有较好辅助作用 。 以上三法练熟 , 可易变出多种变化 , 注意千万不要放在气上 , 亦不要意念过重 , 重点放在体悟上 , 要悉心感悟周身劲意的整体缩合与膨胀上 , 呼吸自然而为 , 很快能自然过渡到逆腹式呼吸 , 通过腹腔压力的变化 , 自感内气鼓荡 , 久之拳中要求的“掤劲”自成 , 拳者自可步入太极拳真功的神圣殿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