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万病坐功诀 祛除风邪法

适应症:
感冒初起、身受风寒、头痛恶寒、腰背强重 。
方 法:
侧卧 , 先左侧或右侧均可 。 全身放松 , 心态平和 。 手握拳 , 屈膝 。 鼻吸气 , 至不能再吸时 , 闭气 。 闭至不能再忍耐 , 缓缓呼气 。 然后调匀呼吸 , 重复前一吸呼动作 。 如此反复呼吸 , 至身出汉时 , 翻身 , 姿势同前不变 , 继续重复前面的呼吸动作 , 到身出大汗时 , 停止 。 亦可采用正坐式 , 呼吸方法不变 。


治万病坐功诀 , 最早见于《太清导引养生经》 , 《云笈七笺》中“杂修摄”部也载录 , 原名“王子乔八神导引法” 。 此诀共33势 , 并不限于坐功 , 其中坐功18 条 , 卧功15条 , 均属于医疗类导引法 , 针对一定病症 , 术势与术势之间彼此无关联 。 这套功法的特点是吐纳行气在导引中占重要位置 , 几乎每一节功法中都有机结合呼吸吐纳 , 可以视为一种气功动功功法 。 该法文字、动作、所治病证都十分清楚 , 适宜患者选择习练 。
凡治诸病 , 病在喉中胸中者 , 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 , 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 , 去枕;以口出气、鼻纳气者 , 名曰泻;闭口温气咽之者 , 名曰补 。 欲引头病者 , 仰头;欲引腰脚病者 , 仰足十指 , 欲引胸中病者 , 俯足十指;欲引去腹中寒热诸所不快者 , 皆闭气;胀腹欲息者 , 须用鼻息 。 己 , 复为 , 至愈乃止矣 。
一·平坐 , 伸腰、脚、两臂 , 展手据地 , 口徐吐气 , 以鼻纳之 。 除胸中、肺中之痛 。 咽气令温 , 闭目行也 。
一·端坐 , 伸腰 , 以鼻纳气闭之 , 自前后摇头各三十次 。 除头虚空花 , 天旋地转之疾 。 闭目摇之 。
一·将左胁侧卧 , 以口吐气 , 以鼻纳之 , 除积聚心下不快之症 。
一·端坐 , 伸腰 , 徐以鼻纳气 , 以右手持鼻、摇目 , 昏若泪出者 , 去鼻中息 , 亦去耳聋 , 亦除伤寒头痛之疾 , 皆当以汗出为度 。
一·正偃卧 , 以口徐出气 , 以鼻纳之 。 除里急 , 饱食后小咽 , 若咽气数至十 , 令温为度 。 若气寒者 , 使人干呕腹痛 , 可用鼻纳气咽之 , 七至十、至百 , 则大填腹内 , 除邪气、补正气也 。
一·右胁侧卧 , 以鼻纳气 , 以口小吐气数至十 , 两手相摩热以摩腹 , 令其气下出之 。 除两胁皮肤痛闷之疾 , 愈即止 。
一·端坐 , 伸腰 , 直上展两臂 , 仰两手掌 , 以鼻纳气闭之 , 自极七息 , 名曰蜀王台 , 除胁下积聚之疾 。
一·覆卧 , 去枕 , 竖足两足 , 以鼻纳气四 , 复以鼻出之四 。 若气出之极 , 令微气再入鼻中 , 勿令鼻知 。 除身中热 , 及背痛之疾 。
一·端坐 , 伸腰 , 举左手 , 仰其掌 , 却 , 右手同 。 除两臂及背痛之疾 , 气结积聚之病 。

一·端坐 , 伸腰 , 鼻纳气数十为度 。 除腹中饮食满饱 。 若快则止 , 未便者复为之 。 若腹中有寒气 , 亦为之 。
一·端坐 , 使两手如张弓势 , 满射数四 。 可治四肢烦闷背急 。 每曰或时为之 , 佳 。
一·端坐 , 伸腰 , 举左手仰掌 , 以右手承右胁 , 以鼻纳气 , 自极七息 。 瘀血、阻气等 , 并皆治之 。
一·端坐、伸腰、举右手仰掌 , 以左手承左胁 , 以鼻纳气 , 自极七息 。 除胃寒 , 食不变则愈 。
一·两手却据① , 仰头 , 自以鼻纳息 , 因而咽之数十 。 除热 , 身中伤死肌肉等 , 治之而愈 。
一·正偃卧 , 端展足臂 , 以鼻纳气 , 自极七息 , 摇足三十而止 。 除胸足中寒 , 周身痹 , 厥逆、嗽 。
一·偃卧 , 屈膝 , 令两膝头内向相对 , 手翻两足 , 伸腰 , 以鼻纳气 , 自极七息 。 除痹疼热痛 , 两[月坒]不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