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气功常见问题答疑 引气纳丹田,呼达四稍

脐下三寸, 主纳气, 是人体之气的由来 。 -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 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 。 《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 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 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 上丹田;心为绛火, 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 。 下丹田, 藏精之府也;中丹田, 藏气之府也;上丹田, 藏神之府也” 。 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 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 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 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 -
我们知道, 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 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 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 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 。 意守丹田, 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 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 。 更确切地讲, 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 。 但实际练功时, 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 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 。 因此, 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 -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 但实际练功时, 除特殊情况之外, 一般所说意守丹田, 都是指意守下丹田 。 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 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 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 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 。 当然, 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 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 。 但是, 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 取得疗效, 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 。 其中的机理, 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 -

“气沉丹田”为拳家术语 。 在近世出版的武术刊物和古代流传下来的拳经、拳论上, 经常可见 。

老拳师们教拳时, 也常把“沉气”二字挂在口边 。 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 气沉丹田 。 。 。 。 ”, 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 丹田炼神, 气下于海, 光聚天心 。 ”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首要地位, 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 。

然而对于一般习拳尤其是初学者, 气功入门, 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更不知其具体做法 。 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 应该首先弄清:什么叫气沉丹田?为什么要气沉丹田?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 -


一、 什么叫气沉丹田? -

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 不使上浮, 谓之气沉丹田 。 ”
形意拳家马礼堂先生说:“清升浊降, 气归脐下 。 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 气升于顶, 呼气时放松, 气沉脐下丹田之内 。 ”
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 肚里沉甸甸 。 ”
以笔者愚见, 气沉丹田不是别的, 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 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开、合相结合 。 吸气时, 膈肌向下运动, 肺体尽量向下膨胀, 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上提, 下边再提肛缩肾, 将腹内脏器托住 。 呼气时膈肌上升, 两胁则向内向下合, 腹内脏器自然下垂, 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 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 。 胸、背、肩和腰胯始终放松, 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 。 呼吸深长匀缓, 作到“先天之气宜稳, 后天之气宜顺”的要求 。

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先生教“鹰熊斗智”的架子时, 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 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 也要求”正身塌腰, 把小腹放到大褪上”, 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