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静原理 道家开丹田的不传之秘

练气功时,脊柱以命门为分界点上提下沉(上面含胸拔背,虚灵顶劲,下面松腰松胯) 。 只有这样丹田才是开的,气才能储存进来 。 这是道家开丹田的不传之秘,今公布给各位道友,希望各位同仁从中受益!


一、为什么要入静?气功入门.
答:回归天真 。
二、为什么能入静?
答:天真本清静 。
三、入静的根本原理是什么?
答:前人言:“尘去镜自显”;又言“六根清静方为道” 。 逐渐约束、停息六根(五感和意识)妄动,则原神自然显露,这就是入静的根本原理 。
四、入静之前、入静过程中、最终入静后,一路行来,身心又经历了那些具体的、实际的变化?
答:入静之前“识神灼盛、杂念纷起”;入静过程中,身心的经历大致有这么几步:
1、“识神反盛、杂念反多”阶段 。
原因是因为入静不得法,“用意识趋赶意识”的缘故;
2、昏沉散乱、昏昏欲睡的阶段 。
原因还是因为入静不得法,“用意识趋赶意识”以至于“神疲”的缘故;
3、“撞门”阶段(也叫“偶静”阶段) 。
不碰南墙不回头 。 就象“跑五千米的人累坏了,自然就再也不想跑了”,人为的、劳神费力的入静次数多了之后,偶然的就再也不想做脑力劳动了,于是偶然的放下了,于是偶然的入静了 。
偶静阶段的身心体验是:我终于休息一次了 。 很舒服、很轻松 。
但是,由于“偶静”通常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学者也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能偶然入静”的道理,因此,“偶静”常常不稳定,往往是“这一次静了,下一次就不一定了” 。
4、“摸门”阶段
“偶静”次数多了,学者自然就慢慢悟出道理了 。 于是,当杂念再起时,既不会“跟着它走,忘记入静了”,也不会“提起精神,跟它斗争到底了”,而是“冷眼旁观、如同闲看云聚云散”,“它来由它来,它去由它去,反正我不参与了” 。
“摸门”阶段的标志是:每一次静坐都能入静 。
“摸门”阶段的身心体验是:功中“识神渐驯、杂念渐少”;功后,神充气足 。
到这阶段,神经衰弱、失眠能彻底痊愈 。
5、“动触”阶段
由于身心渐静,平时感觉不到的身心活动,于是就渐渐浮现出来;于是,学者会自觉“功中,五感特别敏锐”;于是,各种“动触”渐次发生 。
在这阶段,不能对任何“动触”感到惊奇、害怕、喜欢、留恋,而应“它来由它来,它去由它去,反正我不参与”的对待 。
如果能以如此态度对待,则各种“动触”会自然的“依次的从无到有,然后又依次的从有到无,最后一切归静” 。
在这阶段,一般的疾病都能渐渐痊愈 。
6、“初静”阶段
当所有“动触”停息后,就进入了“初静”阶段(或叫“初定”阶段更恰当) 。
其实,所有“动触”彻底停息的实质是“五感停息、意识泯灭” 。
“胃病的人,早已习惯了胃酸分泌不足的‘胃环境’ 。 这时,如果猛然的给他改善胃酸的分泌,反而会使他不适应” 。 同理,对于从来没有体验过“五感停息、意识泯灭”的常人来讲,他很习惯“五感潮涌、意识起落”的身心环境,反而对“五感失灵、意识泯灭”的身心环境感到非常不适应 。 因此,当终于走到“五感失灵、意识泯灭”那一刻时,他会感到特别的、莫名其妙的恐惧 。 这就是前人戏称的“初夜恐” 。
7、“见性”阶段
“初静”经历多了,熟悉了,自然就不害怕了 。 于是,就逐渐进入了“见性”阶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