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干面名字的由来和传说 热干面的由来


热干面名字的由来和传说 热干面的由来

文章插图
武汉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 , 是颇具武汉特色的过早小吃 。
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 ,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 , 武汉三镇的居民很早就养成在户外“过早”的饮食习俗 , “过早”一词最早见诸清道光年间叶调元《汉口竹枝词》:“蔬菜鱼肉总肩挑 , 食物殷繁快楚饕 。 过早把中加两饭 , 留心还把夜来消” 。
武汉的早点不仅方便省时 , 而且花样丰富兼具南北风味 。 既有油条、面窝、烧梅、汤包、豆皮、热干面 , 也有牛肉线粉、杂酱面、豆丝、水饺、汤圆 , 有干有稀 , 趁热吃美味可口 。
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 , 其浓香爽口 , 风味独特 , 是武汉人过早的首选食品 , 它与油炸面窝、发米粑粑等形成的武汉风味小吃系列闻名全国 , 历经数十年而不衰 。
关于热干面的起源有一个典故
20世纪30年代初期 , 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 , 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 。 有一天 , 天气异常炎热 , 不少剩面未卖完 , 他怕面条发馊变质 , 便将剩面煮熟沥干 , 晾在案板上 。 一不小心 , 碰倒案上的油壶 , 麻油泼在面条上 。
李包见状 , 无可奈何 , 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 。 第二天早上 , 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 , 捞起沥干入碗 , 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 , 弄得热气腾腾 , 香气四溢 。 人们争相购买 , 吃得津津有味 。 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 , 他脱口而出 , 说是“热干面” 。
【热干面名字的由来和传说 热干面的由来】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 , 不仅人们竞相品尝 , 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 李包见热干面的销路比凉粉汤面俏得多 , 就开始转为独家经营 , 后来又配上伏汁酒或绿豆稀饭 , 生意越来越红火 。
李包的名声由此走出汉正街 , 扩展到汉口、江汉区、继而传遍武汉三镇 。 热干面也被多家小贩效仿 , 逐渐成为武汉市民情有独钟的早点 。
三十年代末期 , 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 , 取财源茂盛之意 , 叫做“蔡林记” , 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 。 蔡林记不断继承、改进李包的热干面制作工艺 , 根据顾客的口味在金黄油润、细腻柔韧的热干面中加入芝麻酱、胡椒、酱菜、虾米等佐料 , 拌上小磨麻油或辣椒油等 , 使热干面色香味俱全 , 老少咸宜 , 成为三镇民众的早餐佳品 , 名声遍及国内及海外 。
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 , 改名武汉热干面 。 至于李包与蔡林记有何联系 , 史无可考 。 但李包首创热干面以及热干面在汉正街一带的盛行 , 的确在蔡林记成名之前 , 这应是不争的事实 。
经过50多年的时间 , 在80年代 , 热干面传入河南信阳市 , 并根据信阳的饮食特点和口味习惯加以变化 , 并在信阳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 成为了信阳人最喜欢吃的早点 , 长期稳居早点第一名的位置到现在 。 热干面起源于武汉 , 在信阳也也非常受到欢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