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贴面礼的成因及贴面礼的正确说法 贴面礼是哪个国家的礼仪


欧美贴面礼的成因及贴面礼的正确说法 贴面礼是哪个国家的礼仪

文章插图
法国文化绚丽多彩 , 其文学、艺术、美食以及生活方式都享誉世界 。 法式贴面礼堪称法国文化中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 不仅历史久远 , 且极具地域特色 。
【欧美贴面礼的成因及贴面礼的正确说法 贴面礼是哪个国家的礼仪】并非针对所有人都行贴面礼
贴面礼作为法国人际交往一种礼仪 , 其实并不是针对所有人 。 从传统上讲 , 贴面礼只限于家庭成员、伴侣和熟人之间 , 尤其是女性互致问候及道别的一种方式 。
1968年的“五月风暴”以后 , 男性之间也开始行贴面礼 , 但并不多见 , 通常也仅限于家庭成员或挚友之间 。 然而 , 贴面礼并不存在统一的“标准范式” , 行贴面礼时 , 有人身体略微向对方倾斜 , 也有人把手放在口袋里 , 还有人抱紧对方肩膀等等 。
历史久远
疫情伊始 , 法国民众尚难轻言放弃这一传统 , 毕竟其历史久远 , 而且早已成为法国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特色 。 如今 , 已作为法国文化标签的贴面礼犹如其他社会礼节一样 , 也随历史发展而逐渐演变 。 希腊有文献记载着亲吻礼节习俗由来已久 。
据称在公元前五世纪 , 有希腊“历史之父”之称的希罗多德就已经记载了有关问候方式:身处同一社会地位的民众之间互相亲吻嘴唇;地位相对卑微的人在见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时则要俯身亲吻其脚或地面 。
法国哲学家卡盎(Gérald Cahen)在其有关亲吻礼的著作中 , 谈到拉丁语中至少有三个词代表不同形式的亲吻:同一阶层间的亲吻(osculum)、情色之吻(saevium)以及家庭成员间的亲吻(baesium) 。 到了中世纪 , 亲吻礼更像是“主仆”间契约关系的一种象征 。
从14世纪中叶开始 , 行亲吻礼大幅减少 ,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暴发的鼠疫席卷欧洲 , 2500万人失去了生命 , 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3 。 直到20世纪初的西班牙大流感结束之后 , 亲吻礼才再次重现:
在上流贵族社会中 , 行亲手礼;而在大众阶层则是亲吻脸颊 。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 贴面礼开始流行于职场 。 据说 , 当时只是为了尽量淡化职场上的等级之分 。 当然 , 在某些情况下 , 职场上的等级以及身份地位依然差异分明 , 而且即使同事之间也会有远近亲疏之分 , 握手多于行贴面礼 。
此外 , 还有一些女性表示厌恶经常被动与陌生人进行贴面礼 。 她们认为 , 贴面礼已经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习俗 , 并不再被赋予情感层面的含义;更何况在流行性疫情期间 , 会利于病毒传播 。 一些女权主义者还对男性之间在职场并不会行贴面礼互致问候提出质疑 。
地域不同 , 贴面次数有异
在法国 , 贴面礼习俗也会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2017年 , 法国索邦大学语言学家阿瓦齐(Mathieu Avanzi)曾对法国、比利时和瑞士不同地区行贴面礼时的贴面次数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 “
在位于法国西北角的菲尼斯泰尔省(Finistère) , 仅贴面一次 , 但是 , 当地越来越多的民众在向巴黎两次贴面的习俗‘看齐’” , 阿瓦齐在接受法国公立广电集团法国资讯电台(franceinfo)采访时解释道 , “生活在法国南部朗格多克(Languedoc)省和瑞士法语区之间区域的民众偏好贴面三次 , 而对于法国西北部年龄在50岁以上的民众 , 则贴面多达四次 。 ”
如何解释这种差异?
真正的原因尚无人知晓 , 但似乎与宗教有关 。 阿瓦齐在研究中发现 , “法国的新教教徒更倾向贴面三次” 。 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皮卡尔(Dominique Picard)认为 , 贴面礼中的贴面次数与文化或者说亚文化有关 。 “一种礼仪行为通常代表着一个群体的归属 , 这就是所谓的身份认同” , 皮卡尔在接受法国文化广播电台(France Culture)采访时强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