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张仲景的行医之路——乱世立志,独创医术

乱世立志
 
【一 张仲景的行医之路——乱世立志,独创医术】东汉末年 , 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 。 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 , 而且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 这部巨著的问世 , 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 , 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 。 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 , 在朝廷做官 。 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 , 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 。 他也笃实好学 , 博览群书 , 并且酷爱医学 。 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 , 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 。 “余每览越人人虢之诊 , 望齐侯之色 ,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 ”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 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
当时社会 , 政治黑暗 , 朝政腐败 。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 兵祸绵延 , 到处都是战乱 , 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 , 加上疫病流行 , 很多人死于非命 , 真是
“生灵涂炭 , 横尸遍野” , 惨不忍睹 。 而官府衙门不想办法解救 , 却在一味地争权夺势 , 发动战争 , 欺压百姓 。 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 , 轻视仕途 , 怜悯百姓 , 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 。 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 , 他10岁左右时 , 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 , 学习医术 。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 。 他性格沉稳 , 生活简朴 , 对医学刻苦钻研 。 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 , 都十分精心 , 深思熟虑 。 经他治疗过的病人 , 十有八九都能痊愈 , 他很受百姓尊重 。 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 , 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 , 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 , 从不怕苦不怕累 。 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 , 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 , 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 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颇为了解 , 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 , 后将为良医 。 ”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 , 善思好学 , 聪明稳重 , 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 , 不宜做官 。 只要专心学医 , 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 。 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信心 , 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 。 他博览医书 , 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 , 进步很大 , 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 , 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超过了他的老师 。 当时的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
 
独创医术
 
古代封建社会 , 迷信巫术盛行 , 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 , 坑害百姓 , 骗取钱财 。 不少贫苦人家有人得病 , 就请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 , 用符水治病 , 结果无辜地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 落得人财两空 。 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 。 每次遇到他们装神弄鬼 , 误人性命 , 他就出面干预 , 理直气壮地和他们争辩 , 并用医疗实效来驳斥巫术迷信 , 奉劝人们相信医术 。
有一次 , 他遇见一个妇女 , 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 总是疑神疑鬼 。 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 , 以为这是“鬼怪缠身” , 要请巫婆为她“驱邪” 。 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 , 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 , 然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 , 而是‘热血入室’ , 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 。 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 。 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 , 她们是 ‘活鬼’ , 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 , 否则病人会有性命危险 。 ”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 , 他研究了治疗方法 , 为病人扎了几针 。 几天后 , 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 , 疑鬼疑神的症状也消失了 。 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 。 从此 , 一些穷人生了病 , 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 , 而是找张仲景治病 。 张仲景解救了许多穷苦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