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张仲景的行医之路——一心为民,撰写医书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 , 轻视仕途 。 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 , 对参加科举考试 , 以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 , 就要张仲景参加考试 。 古时的人以不忠不孝为最大耻辱 , 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 , 但也不愿违背父命 , 落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声 。 因此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 , 他参加了考试并且中了“举人” 。 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 , 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 。 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 , 为百姓解除病痛 。 在封建时代 , 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 , 接近百姓 。 可是不接触百姓 , 就不能为他们治疗 , 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 。 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 , 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 , 大开衙门 , 不问政事 , 让有病的百姓进来 , 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 , 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 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 , 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 。 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 , 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 对张仲景更加拥戴 。 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 。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 , 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 , 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 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 , 通称为“坐堂医生” , 用来纪念张仲景 。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 , 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 , 不断探索 。 他大量采集民间验方 , 进行认真研究 。 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 , 拜师取经 。 有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 , 对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 。 他立即带着行李 , 长途跋涉几百里 , 去拜“王神仙”为师 。 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 , 获益很大 。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 , 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 。 俗话说 , “大兵之后 , 必有灾年” 。 东汉末年 , 战乱频繁 , 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 。 建安年间 , 瘟疫大流行 , 前后达5次之多 , 使很多人丧生 , 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 , 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 。 如张仲景的家族 , 原来有200多人 , 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 ,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 , 就死了三分之二 , 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 。 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 , 不给病人认真诊脉 , 
“按寸不及尺 , 握手不及足” , 和病人相对片刻 , 便开方抓药 , 只知道赚昧心钱 。 更多的人 , 虽师承名医 , 却不思进取 , 因循守旧 , 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 , 以解救百姓的病痛 , 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 , 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 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 , 痛加斥责 , 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 , 根治伤寒病 。 从此他“勤求古训 , 博采众方” , 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 , 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 , 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 , 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 , 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 , 并于建安十年 (公元205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