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可支配收入怎么算,如何计算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五 )


人均可支配收入如何统计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际生活中 , 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 , 严格来说这么使用不够准确 。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 , 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 。
既包括现金收入 , 也包括实物收入 。 按照收入的来源 , 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 , 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
计算公式
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 交纳的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记帐补贴)/家庭人口

家庭总收入
指调查户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 , 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 。 收入的统计标准以实际发生的数额为准 , 无论收入是补发还是预发 , 只要是调查期得到的都应如实计算 , 不作分摊 。

(1)工资性收入 , 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 , 包括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它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 。

(2)经营性收入 ,  指个体或私营业主在一个记账周期(一个月)内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以及经营房屋出租业务的租金收入 。

(3)财产性收入 , 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 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

(4)转移性收入 , 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 。 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家庭、亲友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
个人所得税
指调查对象被扣缴的工资薪金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它所得等个人所得的税款 。

社会保障支出
指调查户家庭成员参加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社会保障项目中由个人交纳的保障支出 。 不包括职工所在单位交纳的那部分社会保障金 。 具体包括个人交纳的住房公积金、个人交纳的医疗基金、个人交纳的失业基金、个人交纳的养老基金和个人交纳的其他社会保障支出 。
记账补贴
指调查户因承担记账工作从统计部门、工作单位和其它途径所得到的现金 。 不包括实物部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