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可支配收入怎么算,如何计算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二 )


由于各单位所处行业、所在地区和经济效益的不同 , 各单位的工资水平有高有低;而在同一个单位内 , 不同个人受所在岗位的不同 , 工资也存在差距 。 因此 , 不能简单拿个人工资与总体平均工资进行直接比较 。 实际上 , 工资一般呈现正偏态分布 , 平均值往往偏离并高于一般水平 , 即大多数个体数据低于平均值 。
其次 , 平均工资反映的是税前工资 。 公众对工资收入的感觉往往是依据拿到手的实发工资 , 但统计部门统计的工资是税前工资 。
根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和国际工资统计的通常做法 , 工资包括了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公积金以及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 。 所以 , 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比个人实际拿到的工资要高 。
参考资料来源:

怎样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可用于管理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它来自家庭总收入减去已经支付的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缴款和被调查家庭的会计津贴的收入 。 一般情况下 , 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所得税缴纳-个人社会保障费用-会计补助)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比例 。 换言之 , 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 , 生活水平就越高 。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水平的关系:生活水平高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 , 而生活水平较低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 。 所谓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对一个人当前生活水平的评价 。 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一个家庭全部收入的总和 , 所以 , 这样的收入反映了家庭的财富状况 。 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水平的关系:反映居民家庭的收入状况的指标是全部家庭的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等费用后的收入 。 如果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很低 , 那么 , 居民家庭的经济压力就会比较大 。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是指调查户从所在调查组取得的全部现金收入之和 。 一般以调查组本年度家庭收入作为调整数 , 扣除所在调查组前7个月平均数后的净数 。 也有以调查户在户籍所在地的县(区)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类收入为调整数 。
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构成分析 , 在本调查组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包括:①调查户从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拿出4.8%作为人均纯收入扣除各类记账补贴 , 其余8.2%用于购置生活用品、服务性收费和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 扣除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后的纯收入为当地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

请问什么叫人均可支配收入呢? 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际生活中 , 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 , 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 , 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 。 不是扣除消费剩余收入 , 是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 。
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 , 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
居民可支配收入大致可以理解为住户部门的平均可支配总收入 。 由于不含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和政府部门 , 居民可支配总收入远小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 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除以常住人口)也就远小于人均可支配总收入(支配总收入除以常住人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