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如何利用旧蜜环菌材栽培猪苓


猪苓的别名有地苓、猪苓舞茸(日本)、野猪食、猪屎苓等 。 是常用中药材之一 , 主要靠采挖野生供药用 。 由于自然资源逐渐减少 , 需求矛盾日趋尖锐 。 特别是近代医学证明 , 猪苓的菌核中所含的猪苓多糖B—(1-4)和B—(1-6)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刺激剂 , 能显著加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的功能 , 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 , 对小鼠肿瘤抑制率可达99.5% , 为抗癌效果较好的药用真菌之一 , 受到国内外医药部门的普遍重视 。 为解决药源严重不足、供不应求的局面 , 除注意保护现有资源 , 大力开展资源普查工作 , 扩大采挖面积外 , 对猪苓进行人工栽培、菌丝发酵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亦十分重要 。

【栽培】如何利用旧蜜环菌材栽培猪苓

文章插图

(1)菌种的准备
① 孢子繁殖:7-8月间猪苓花(子实花)风干后揉成粉末 , 即成菌种 。 采收的猪苓花切忌阳光曝晒 , 防雨淋霉烂及烟熏等 。 宜随采随种 , 每穴下种粉3克 , 后以腐殖土覆盖 。
② 无性繁殖:选择表面凸凹不平的且多瘤状的鲜苓作种苓 , 这种苓生长力旺盛 , 而且出芽多而快 。 为节省材料也可采用芽眼做种栽培繁殖 。 菌核的绿色或白色出芽处有蜜环菌的侵入 , 夜间可见荧光 。 为防止种芽风干 , 应包在湿布内 , 待地整好后 , 每穴放入一包有种芽的土球 , 以腐殖土深埋 , 埋实即可 。
(2)栽培方法
①培育:选择微酸性、湿润、通气和渗透良好的沙质土壤 , 坡向西南或西北 , 坑深50厘米 , 长宽70厘米 。 一窝栽5根菌棒 , 棒长60厘米 , 直径10厘米左右 。 应事先培育 , 长有蜜环菌菌索 , 栽培时把掰的小块猪苓菌一个个地放在菌棒上菌索较多之处 , 稍微用力 , 使苓块断面与蜜环菌索和菌材紧密结合 , 以便猪苓与蜜环菌建立营养关系 。 一根菌材上压放5-8块苓种 。 坑底要疏松 , 把菌棒均匀摆好 , 棒间距离6-10厘米 , 苓种放好后填腐殖土 , 轻轻填压 , 不留空隙 , 松紧适度 , 覆土10-15厘米 , 上面再盖些枯枝落叶 , 略微高出地面 。
②栽培时间:一般于春、夏季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秋季在8月下旬 至10月下旬 。
③培养菌材和菌床:用于栽培猪苓的树种很多 , 只要能长蜜环菌的都可以 。 常用的有青刚栎、栓皮栎、小橡子、白桦、红松等 , 树枝直径10厘米左右 , 锯成60厘米长的短节 , 晾晒10-15天 , 使散失20%-30%的水分 , 每隔3-5厘米砍一鱼鳞口 , 棒粗砍四排 , 棒细砍三排 。 采用坑培 , 用长有蜜环菌的朽树根、树枝和栽天麻用过的老菌棒及菌枝作菌种 。 坑深50厘米、长、宽各70厘米 , 下层3根新棒 , 2根老棒;上层5根新棒 , 覆土10-15厘米 。 一窝菌床栽两窝猪苓 。 栽培时把菌床挖开 , 上部5根菌材取出就近栽一窝 , 下部5根菌材在原地栽一窝 。
④栽后管理:猪苓栽培不用施肥 , 不用锄草 , 保持野生状态 。 栽后盖些枯枝落叶 , 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 要防止人、畜踩踏和鼠害 。 不要经常翻看 , 以免破坏它和蜜环菌及菌材之间的营养关系 。
⑤采挖时间:可于春季四、五月 , 秋季九、十月 , 边挖边栽 。 采挖野生的最好在夏末秋初子实体开放时节 。 猪苓是多年生真菌 , 菌核保持多年不烂 , 2年以后采挖也可 。 如果满足它的生长条件 , 有良好的菌材 , 温度保持在18-20℃ , 土壤含水量10%左右 , 微酸性 , 2年可以得到较高的产量 , 增加19.8倍 。
⑥收获加工:挖起后 , 去净菌核上的泥沙和蜜环菌菌索 , 晾干、晒干或烘干均可 。 1.8-2千克鲜猪苓可得1千克商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