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拳预备与起势 习练太极拳意义的再认识( 二 )


以“立身中正”为例 。 练拳时要“上下一条线”,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前不挺腹,后不突臀,“身如立碑” 。 生活中俗语常说“立如松,站如钉,坐如钟”,无论站坐行走,尽量不要低头弯腰,保持挺拔中正的身姿,这样不但人有精神,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驼背、颈腰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脊椎扭曲等病变发生 。
再以“心静”为例 。 打拳时要“心静”,心平气和,精神集中,把全部心意放在运拳走劲上 。 平时生活也应如此,做任何事情要精神专注,不可一心二用 。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生活中更要加强品行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不计较名利,心胸开阔豁达,待人宽宏大度,遇事沉着镇定,保持良好心态,这无论对健身、对处事都大有裨益 。
再举一个用力的例子 。 凡是人体活动(包括脑力活动)都要用力,用力就会紧张,但是如何用力,如何用力小、收效大,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其中大有讲究 。 一般人用力往往是用拙力、僵力、死力,绷紧肌肉、浑身紧张,用力大,消耗多,效果低,容易疲劳 。 而太极拳则相反,它是在听劲、懂劲的基础上,在全身放松状态下,不丢不顶,沾黏连随,舍己从人,随屈就伸,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用的是巧劲,避免了不必要的体力消耗,所以能够持续时间长、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 生活中的用力也应如此 。 如骑自行车,着力点在双腿,两臂则要轻松地握住车把,全身放松,这样既省力又灵活 。 如果是两臂乃至全身都紧张用力,这样既消耗体力又僵滞不灵 。 骑车时双腿也不能同时用力,而要“虚实分明”,一腿用力时另一条腿放松,两腿轮换休息,这样既有效率又省体力,能够走更长路程 。 如果双腿同时用力,车轮就根本转动不起来,这在太极拳里就是犯了“双重”的毛病 。
太极拳精神的生活化,不但极大地拓展了练功的空间,而且影响一个人的全部生活 。 而一个人生活状况的改善与和谐,又会影响家庭的和睦与和谐,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 。 因此,修炼太极拳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 正如一段顺口溜说的那样:“自己不受罪,儿女不受累,节省医药费,有益全社会 。 ”

【浅谈太极拳预备与起势 习练太极拳意义的再认识】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练太极拳亦然 。
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谈及太极拳起势时说:“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著,1957年版第6页)“根本”一词举足轻重,警示太极拳爱好者需首当注意 。 但是关于太极拳起势一式,许多书籍只作一般介绍,诸如“起势: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 两臂下垂,眼向前看 。 然后两臂向前平举,高与肩平,手心向下,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两掌轻轻下按”等,只是单纯介绍身形动作,并不涉及“根本” 。 许多学练太极拳的武友便照猫画虎,认为起势简单易学,仅是举手之劳 。
在此,我想结合多年习练太极拳的经验,与太极拳爱好者探讨太极拳的预备与起势 。
吴文翰大师说:“练拳以养体,明德以修身 。 ”习练太极拳的人,首先要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不为名利练拳 。 “若贪若妄,成就终鲜” 。 只有端正练拳目的、确立修身目标,才能收获太极拳锻炼的硕果 。

一、预备

人像一部机器,工作前必须发动预热 。 练太极拳亦是如此 。
1.排浊 。 练拳前鼻涕、痰、大小便等应排净,手机、钥匙、手表、眼镜等要去除,轻装上阵、专心致志,准备练拳 。
2.压腿 。 找半人高的台阶等压腿,尽量压到两手、两肘触及脚尖 。 左右腿压完后,要屈腿揉按左右膝盖和脚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