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是科学的医疗保健方法之一? 气功是一种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1、这里的“心”是指心理、精神 , “身”是指形体及其生理功能 。 顾名思义 , 自我心身锻炼方法是指发挥意识能动性 , 对自身的精神、形体进行锻炼的一类方法 。 1、气功锻炼含有丰富的心理锻炼内容: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谈到气功时写到:“恬淡虚无 , 真气从之 。 精神内守 , 病安从来” , “呼吸精气 , 独立守神 , 肌肉若一” 。 这里的“精神内守”与“独立守神” , 清楚地表达了古人在气功锻炼中对精神的要求 。 气功术语“全凭心意练功夫”更加显示了心理活动在气功锻炼中的主导地位 。 气功锻炼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使意识进到“似睡非睡 , 似醒非醒”的入静状态 。 这种主动地调整自己意识状态从清醒到入静的过程 , 也是自我心理锻炼的体现 。 至于说到各种具体的练功方法 , 诸如想象两脚如树生根、意守丹田、对意守对象的“似守非守”、对意守部位感觉的体察 , 等等 , 更是心理学感知、注意、想象、自我暗示、自我催眠等内容的直接运用 。
2、气功对形体的锻炼是从两个途径实现的:第一个途径是对形体的直接锻炼 。 这主要表现在动功锻炼中 。 所谓“外练筋骨皮”就是指气功动功或外功对形体的直接作用 。 在进行气功的动功锻炼时 , 虽然看起来肢体运动的样子缓慢柔和 , 但初学者在一段时间内仍会感到身体疲劳 , 可见这种缓慢柔和的运动对形体、体力的锻炼作用也是相当强的 。 至于静功 , 例如站桩 , 也具有相当强的形体锻炼作用 。 这种作用的强度还随着站桩体位高低发生相应的变化 。 站的体位越低 , 体力锻炼的强度越大 。 气功对形体锻炼的第二个途径是一种间接作用 。 这一途径的起点是练功引起心理活动发生有益于健康的变化 , 心理变化必然通过神经和神经内分泌环节引起机体生理功能发生改变 , 生理功能的变化必将引起形态的变化 。 这一作用是通过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实现的 。 综上所述 , 可以清楚地看到气功确实能从精神和形体两个方面同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 近些年来 , 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 , 人们对健康、疾病及医学模式的认识 , 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越来越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其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 也从实践中看到了气功锻炼对保持心身健康、治疗心身疾病所起的重要作用 。

【气功是科学的医疗保健方法之一? 气功是一种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医疗保健运动的方法很多 。 气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寻找到的一种具有先进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医疗保健方法 。
原始的气功是以“舞”这种运动形式出现的 。 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 , 阴多滞伏而湛积 , 水道壅塞 , 不行其源 , 民气郁瘀而滞着 , 筋骨瑟缩不达 , 故作舞以宣导之” 。 汉末名医华佗以“流水不腐 , 户枢不蠹”这种动以养生的思想为指导 , 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神态动作创编的“五禽戏”动功 , 更生动地表明气功是一种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运动方法 。 至于以意念、呼吸为主要锻炼手段的静功 , 虽然从身体外形上看并无运动 , 但它强调的是内部意念的调节 , 实际上是“外静内动” , 所以 , 静功与动功一样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
气功作为一种医疗保健运动的方法 , 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认识 。 除儒、道、佛、武等诸家都对气功理论的形成各有贡献外 , 气功理论的核心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构成的 , 从而使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得以确定 , 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科学的殿堂 。 近些年来 , 气功工作在理论探讨、功法整理、临床治疗、机理研究、培养人才、扩大应用领域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 。 随着一些现代科学理论及方法的运用 , 气功的实质正逐步被揭示出来 。 气功疗法主要以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反应环节发挥其医疗保健作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的最终被认识 , 将更加显示气功科学内涵的深度与广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