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医、儒、道、佛、武术等有啥么子关系? 气功与一般的体育锻炼有何异同?

气功和体育锻炼都是人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 都具有健身作用 。 气功 , 尤其是动功 , 也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 。 如果去掉对意念、呼吸的特殊要求 , 则与体育锻炼中的体操无异 , 只是动作柔和缓慢而已 。 体育锻炼也包括了“调身”、“调息”、“调心”三方面相应的内容 。 如“调身”本来就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 , 而呼吸的调整对于体育锻炼来说也很重要 , 就象长跑运动员必须使呼吸与步伐相协调一样 。 正确的呼吸方法 , 是“调身”达到完美状态的保证 。 体育锻炼也很重视心理状态的影响 , 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的竞技成绩都与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有关 , 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 , 象射击、射箭 , 情绪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大大影响成绩 。
传统体育中的武术 , 与气功更是密不可分 。 所谓“外练筋骨皮 , 内练一口气” , 就是指武术与气功的结合 。 武术发展到今天 ,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与气功结合而起到的健身治疗作用 。 传统气功中的“五禽戏”、“八段锦”等许多功法 , 往往也同时被归入体育锻炼之列 。
但是 , 气功与体育锻炼之间仍有很大的区别 ,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锻炼着重“调身” , 即形体的锻炼 , 其“调息”的目的是为了在激烈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 , 并不断地从体内排除二氧化碳 , 以保证大脑、肌肉所消耗的能量得以及时的补充 , 从而保证体育竞技顺利进行 。 也就是说其目的在于使形体的锻炼得到充分的发挥 。 而“调心”也同样是为了保证形体的完美发挥 。 气功与此不同 , 气功的三要素中 , “调心”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 “调身”只是顺利进行调心、调息的重要条件 , “调息”则有助于体势的放松和精神的宁静 。 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 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 , 并在意识的主导下进行机体内部功能的自我调整和锻炼 , 通过特殊的心理过程来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 , 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 2、与体育锻炼相比 , 气功更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强调通过主动的自我精神活动来调整自身的生理活动 。 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调动和培育人体的生理潜力 , 起到强身治病的作用 。
3、气功锻炼是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进行的有呼吸要求的运动 , 它要求在保持松静自然的基础上 , 全身协调运动 , 呼吸柔和细缓 , 使耗氧量降低 , 心率减缓 , 血压降低 , 在整体上提高身体素质;这与一般的体育锻炼使呼吸加快 , 耗氧量增多 , 心率加快 , 血压升高 , 从而加快身体某些部分的新陈代谢 , 使形体按特定的要求完美发展等 , 有着很大区别 。

气功与医、儒、道、佛、武术等有何关系?
气功 , 作为人类养生保健、强身治病的方法 ,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 不断发展和完善 。 人类的祖先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及繁衍 , 必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凶猛的飞禽走兽相较量 , 逐渐形成了许多自然的包括气功在内的保健养生方法 。 比如 , 为了祛湿导滞 , 通利关节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导引”;吸取与禽兽搏斗的经验 , 象其形 , 会其意 , 形成自然而本能的古代技击武术;从人类社会化生活的增多 , 体会到精神情志活动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 总结出修身养性的“静坐”、“意守”等方法 。 总之 , 气功的萌芽和发展 , 不是突发性的偶然的发明 , 而是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实践中 , 逐步发现并总结而成的 。
春秋战国时期 ,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 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 文化卫生保健方面也受到影响 , 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活跃气氛 。 在医学方面 , 《黄帝内经》系统总结并提出了气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并将气功列为养生保健治疗方法的首位 。 儒家则由孔子提出了意念专一、听之以心 , 然后心息相融 , 神气合一即“坐忘”的儒家气功方法 , 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 , “去物欲以养形 , 致虚静以养神”、“形神不亏 , 便可长生” , 提出了“无为自然”的养形养神的养生方法 。 这些都与当时医学气功的发展协调一致 , 互相影响并各有侧重 。 至于佛教 , 一般认为是在汉朝佛教由印度传到中国后才出现的 。 佛教大小乘学说中 , 本无相当于本来意义的“气功”的术语 。 藏传佛教密宗无上瑜珈虽有相当于练气意义上的气功术语及修练方法 , 但在汉地佛教界流传不广 。 从佛教传统观点和一般佛教徒的信仰立场看 , 佛教的禅定与气功有所不同;从客观上看 , 佛教中也含有一些类似气功的内容 , 尤其是“明心见性”的理论和实践 , 对后世气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 至宋明理学派 , 致力于勾通和统一儒、释、道三大学派的理论 , 也相应出现了各家气功取长补短、融汇贯通的局面 , 使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技术更趋于完善和系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