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美容有何关系? 气功与针灸临床有何关系?

与针灸临床有何关系?
气功和针灸是中医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 它们都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都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 气功方法还可给针灸带来一些帮助 。 有人研究发现, 气功入静能大大提高经络感传现象和经络敏感人的出现率 。 这种现象向人们作了这样的提示:如果能将气功与针灸临床结合起来, 有可能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
其实, 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 就论述了把气功应用于针灸临床的具体方法 。 如要求针灸医生应“语徐而安静, 手巧而心审谛” 。 对待病人要平心静气, 说话和蔼舒缓, 以便使病人消除紧张畏惧情绪, 很好地与医生配合 。 医生在针刺时精神集中, 巧妙灵活地施行针刺手法 。 还要求针灸医生有很强的治神能力, 指出“用针之要, 勿忘其神”,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经气已至, 慎守勿失, 深浅在志, 远近若一, 如临深渊, 手如握虎, 神无营于众物”, “必一其神, 令志在针” 。 说明针刺得气后医者应聚精汇神, 意念如一, 细心体察针下的微细变化, 及时调整针刺手法 。 同时还要求患者“治神”, 指出:“针石者, 道也, 精神越, 志意散, 故病不愈” 。 有些病人接受针灸治疗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是精神外越, 志意涣散, 神不内守 。 因而要求患者“制其神, 令气易行”, “必清必静, 则槟气衰去”, 使精神清静, 气血安定 。 在此基础上, 医生还可以适当的暗示诱导,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通过患者的自我暗示, 使得气的针感更易于向病灶传导, 达到“气至病所”, 取得良好的疗效 。 《黄帝内经》的这些论述, 实际上是要求针灸医生与病人都尽量处于气功入静状态, 同时利用“以意领气, 意到气到”的气功原理, 促进“气至病所”, 来提高针灸疗效 。
近年来, 国内外都有人注意到气功与针灸的密切关系, 开始重新研究并提出了“无极针灸”、“意气行针法”等将与针灸临床相结合的独特针刺方法, 论述了针灸医生应进行的气功锻炼和针灸时医生如何守神调气 。 临床实践证明, 只要按照《黄帝内经》所述的方法, 医生精神集中, 意念如一, 并要求患者精神安定、全身放松, 甚至进入气功入静状态, 在此基础上针刺并应用暗示诱导方法, 使患者处于气功意守状态, 促进气至病所, 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

与美容有何关系?
人, 尤其是女性, 大都讲究美容 。 “美容”有两个含义:狭义的美容, 指单纯美化面部, 如用各种方法清洁面部, 将各种养料施于面容,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着装 。 广义的美容则是美化人的整个身心 。 气功美容则属于这一范围 。 狭义的面部美容只是使面部皮肤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的养料, 而着装后的掩饰, 遮盖和美化也只是一时之宜 。 气功美容则是靠自身条件的开发, 达到面部与整体, 形体与精神的全面更新与美化 。
那么, 气功是如何起到这种作用呢?
1、气功可以有效地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 使练功人保持旺盛的精力 。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带给人们的心理紧张也越来越大 。 作为紧张的一个常见的反应就是疲劳 。 处于疲劳状态的人往往精神倦怠, 皮肉松弛, 而气功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恢复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 迅速地消除机体的疲劳, 使人干起事来充满活力 。 活力是青春的象征, 而青春则是美的象征 。 头脑清晰、精神饱满、反应敏捷的形象是人体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
2、培育真气, 抵抗早衰 。 气功锻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培育真气 。 中医认为人的五官、肌肤等是五脏之气外在的反映和表现 。 真气充足, 五脏气血旺盛, 五脏的外在表现也必然充满了生机和润泽, 呈现一种健康的美 。 例如, 中医理论中有“肝开窍与目”的说法, 肝气充足则目光炯炯有神, 通过气功锻炼, 真气越来越充足, 抗病能力增强, 就可免去因患多种疾病而引起的过早衰老, 使青春常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