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临床症状及发病原因

出血热疾病常与肾病相关联,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专家分析主要以汉坦病毒而引起的发病,有一定的传染源,目前鼠类动物疑似为最主要的传染源之一 。出血热临床症状主要是以发热、体内外出血、皮肤表皮充血等症状为表象 , 且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因此大家要如果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应该及时搞清楚原因,及时进行治疗 。
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 。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 , 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 , 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患者出现低血压 , 重者发生休克 。
3.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
4.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 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
5、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 , 即进入恢复期 。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
病因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 。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 , 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 ,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
【出血热临床症状及发病原因】出血热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如果发现自己或者是家人朋友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时,可以询问有无接触鼠类动物的经历,尽量早发现早治疗,切不可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以免加重病情 。在生活中,大家要远离的一些不明的动物 , 不要食用野生动物 , 防止病从口入,远离一切可能对人体造成健康威胁的细菌,并日常提醒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到以上要求,防止病毒的感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