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年怎么过的 60年代是怎样过大年的

本人是50年代中期出生的,对那时候怎么过年有着清晰的记忆 。
过年的特色各地都不一样,我家在山西南部的晋南平原上的农村,那个时候在山西省算是个粮棉之乡,但是60年代中后期农民的日子也很苦,虽然是过年,也好不到那儿去 。
为了描述的条理性,从吃、穿、玩、习俗几个方面说起吧!
1.先说吃 。那时候粮食不够吃,细粮少,一冬天都是玉米面或高粮面窝窝头和红薯等秋杂粮 。过年前,各家各户都会蒸几锅麦面馍,各种花色品种一应具有,有出嫁的妇女给娘家妈送的包子;有走亲戚带的礼品花馍;有供灶王爷土地爷的供品馍;还有馍里夹着鸡蛋、核挑、枣的馄饨馍 。人们把这么多馍储存在瓮里,瓷缸里 。过年的七、八天里,可以享受吃麦面馍的口福 。
我家每年春节都要包一次羊肉饺孑,方言叫“羊肉圪塔”,纯羊肉和葱姜拌的馅,写到这儿嘴里还直流口水 。
有的家庭会杀一只自家养的鸡,生产队有时杀几头猪或羊,按人头分给各家各户;有的家里自已晒的柿饼,一个个被白乎乎的霜裹着;从集市上买的核桃和枣虽然不多,孩子都可以吃到;有些家庭会炸些麻花,走亲戚都会带上;我父亲吃商品粮,每逢过年粮站会卖给八两落花生……
这些,只有过年,才可以吃到,平时基本没有可能吃到 。
2,再说穿 。进入腊月,各家的主妇们就开始为全家人准备新衣服,几乎没有人穿得起成衣,除了极个别家庭有缝紉机外,大多数女人们都要一针一线地缝制 。过年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穿一身新衣服,虽然大多是自家织的土布,倒也干净整洁 。虽然有穷有富,标准质量档次不一样,但孩子们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穿一双色彩鲜艳的“洋袜子”,曾经是当年最奢侈的打扮 。
3,也说玩 。放焰火,点鞭炮是自然的 。除夕晚上要“熬财”(睡觉很晚),放炮仗“送神”,初一一大早,放鞭炮“接神” 。正月十五孩子们也都会点灯笼 。那时候从进入腊月起,各村都会组织排练几出地方戏或组织舞龙灯、闹社火等文化活动,在正月里巡迴演出 。有的生产队还会在人流较多的巷道口,竖起高高秋千,让大人孩子们娱乐玩耍 。
4,最后说乡俗 。我爷爷那辈儿兄弟三个,到了父亲这一辈,有七个弟兄 。每年初一早上,大家都成群结队到七个家庭去磕头拜年,特别是当年刚过门的新媳妇,一定要在嫂子们的带领之下认认长辈 。磕头过后,新媳妇和孩子们会得到压岁钱,孩子们虽然一两毛钱,但也非常高兴 。奶奶作为这七家人当中健在的辈份最高的老人,要给孙辈重孙辈和当年的新媳妇们发磕头(压岁)钱,每逢除夕晚上,父亲就会将他从银行换回的面值一两角的崭新纸币,一沓一叠地交给奶奶,我在旁边好奇地帮奶奶数数放好 。
在我们老家,初二是祭奠先人的,不走亲戚,从初三起,开始走亲戚,姑家,姨家,舅家,丈母娘家每家都得走一遍 。初五俗称“破五”,也不让出门走亲戚 。
在孩童的记忆里,过年总是幸福的 。他们只有出生以后的各种生活条件的适应,而没有富裕或贫穷的记忆,无法进行幸福程度的比较 。既使再穷,也会觉得过年比平曰里好很多,吃得好,玩得美 。
虽然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当年的过年,无论物质或精神享受,都会感到今非昔比,但并没有感觉到比儿时过年幸福多少!
为什么?我也说不清!


六十年代的年怎么过的 60年代是怎样过大年的

文章插图


六十年代的年怎么过的 60年代是怎样过大年的

文章插图


六十年代的年怎么过的 60年代是怎样过大年的

文章插图
六十年代过年还真不记得了 。但是八零年之前的春节,应该一些人记忆犹新,那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大集体大集体时代,都悬殊不大 。
过年前,进入腊月,就感觉到年味儿了,家家户户提前就开始腌制腊肉,咸鱼,咸鹅等 。父母总是提前到供销社买几尺布,给小孩做一件新衣服,留着大年初一穿 。
到了腊月十七,十八,两天就开始“扫尘”了,这个扫尘和平时打扫卫生不一样 。要买一个新扫帚,绑在一根长竹竿上,扫屋笆和墙壁,然后扫地,刷洗门窗,桌椅板凳 。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寓意除旧迎新 。
小年一到 ,要祭灶,烧香放炮,摆祭品,小孩可以吃到祭灶糖 。感觉就进入年的感觉了,到处都是为过年而忙的人们,蒸花馍,煮腊肉,香味铺满院落 。随时都有儿童放鞭炮的声音,还会吓一跳 。那种快乐是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
最丰盛的一餐,就是年三十,烧一大桌的菜,摆上好酒,点上香烛,然后就放最长的一挂鞭炮,那声音是震耳欲聋,满地铺满红红的鞭炮纸 。然后全家开心的围坐在八仙桌旁,开始一年最丰盛的一餐饭,大家开始举杯畅饮,品味一年中最美的食物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老人开心的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小孩早吃饱了,到院子里放烟花了,在这烟花梦幻中,寄托了来年无限的憧憬 。
这时就开始给长辈磕头了,祝长辈健康长寿,长辈会给每个孩子一份压岁钱,,,,,,
【六十年代的年怎么过的 60年代是怎样过大年的】你说哪个孩子不盼望这,风风火火的新年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