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公证治经验

王正公(1912~1991年) , 男 , 江苏昆山人 , 著名中医内科专家 。 禀承家学 , 自幼从父王慰伯学医 , 1937年来沪开业 , 以“王氏内科”名扬上海 。
 
· 辛透疏风
1.辛透疏风、清轻泄热治风温
风温虽系感受春令之邪而发 , 但四季皆有 , 唯以春冬两季为多 。 风温之治 , 辛凉解表乃众所周知 , 但运用得恰到好处 , 并非所易 。 风温之邪由肺表而入 , 其出亦以从肺卫外达为顺 , 且风为阳邪 , 温易化热 , 故用宣透之品不宜过于辛散;用清热之剂不可过于凉润 。 偏辛则温易化热 , 偏凉则邪不得透 。 王氏认为 , 叶氏之方清解有余 , 辛透不足 。 王氏治疗风温 , 赏用前胡 , 认为前胡入肺经 , 能解表泄风、清热涤痰 , 无辛散之弊 。 风温初期透表 , 每以前胡为君 , 常于叶氏方中加入前胡、蝉衣、制僵蚕、蒺藜等以宣肺泄风;若恶风头痛、苔白、脉浮等外感证候显著者 , 则参用栀豉汤加荆芥以透表达邪;甚者不忌麻黄 。 一旦化热 , 由肺及胃 , 则以石膏为君 , 配合前胡等清泄气分之热 。 若邪传气分者 , 重用石膏;邪重热盛 , 痰鸣喘息 , 则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方 , 佐以清热豁痰之品 。 麻黄、石膏两味的剂量 , 当视表邪与里热之轻重而定 。 其认为:石膏辛甘性寒 , 既能清温泄热 , 又能解肌透邪 , 故用于风温最为适合 。 若邪热内传心包 , 神昏谵语 , 则应辨清风温与湿温 。 风温内陷 , 多夹痰内闭 , 当以涤痰清热为主;湿温神昏多由湿热蒙蔽清窍 , 则以开窍为主 。 开窍方中 , 王氏最赏用万氏牛黄清心丸 , 因万氏方药简洁 , 无香窜之品 , 并用竹沥送服 , 可奏涤痰开窍之功 。

王正公证治经验

文章插图

· 达邪导滞
2.达邪导滞、存阴保液治湿温
湿温虽系外感时令之邪 , 但必先内蕴湿热 。 其病机特点 , 一为湿热交蒸 , 一为邪滞内阻 , 临床辨证应分析湿热之偏胜 , 邪滞之深浅 。 其论治 , 以分化湿热、消导肠滞为要 。 湿不化则温不解 , 滞不清则邪不撤 。 此外 , 更应分辨表里传变、邪正盛衰、宿恙兼病等 。 王氏在辨滞、导滞方面 , 尤有深入的研究 。 在湿温病治疗过程中 , 又十分重视存阴保液 。 辨滞:王氏认为 , 察舌验齿对辨滞的意义尤大 。 舌苔黄腻厚浊 , 口苦气臭 , 矢气频传 , 脘腹拒按均为里滞内结之征 。 若舌干唇焦 , 必有里滞;唇焦齿板互见 , 则热极滞甚 , 将次传营而昏厥 。 如药后肠滞逐渐下达 , 则唇红唇焦逐步消退 , 而且一般都从上唇开始消失 , 热势亦随之下降 。 观察大便色泽形态 , 可知湿热邪滞蕴阻情况以推论病势趋向和转归 。 湿温轻症或暑湿内阻 , 大便色泽形态一般无变化 , 或略有燥结 , 或色泽始终较深者 , 治以芳香疏化 , 即能热解病退;湿温较重者 , 大便多见溏垢粘腻 , 色泽深褐 , 邪热越甚则色泽尤深 , 质更粘腻而胶着肠壁 , 中间稀薄者排出 , 状如便泄 , 实乃湿滞胶结 , 治拟泻下导滞 。 若便泄纯属稀水 , 日夜频繁 , 色褐或火黄者 , 系协热下利 , 为逆候;若下利不止 , 津液内夺 , 势必导致神昏内陷 , 须先止其利 , 以固津液 , 后导其滞 。
 
导滞:王氏治温湿温邪滞 , 主张趁早攻导肠滞 , 使湿热之邪无所凭藉 , 这样既可削弱病势 , 又可控制出血趋势 。 早期表邪未达 , 里滞已结 , 则用表里双解 , 一般先用枳实栀子豉汤加槟榔、山楂、神曲;滞甚加大黄、元明粉;若邪已传里 , 温已化热 , 证现阳明腑实 , 则以急下存阴之法;若症已逾旬 , 粪便粘着肠壁 , 非攻导之剂所能下之 , 则用坚肠清热、化滞缓导之法 , 常用黄连、黄芩、枳实炭、山楂炭、银花、芍药等 , 旨在使粪便逐渐干燥 , 分离肠壁 。 药后若见矢气频传 , 为肠滞逐步下行之兆;若药后仍无大便 , 可用猪胆汁或蜜煎导灌肠;若所下不多 , 切勿躁急 , 可稍增剂量 。 若大便稀泄 , 色褐如水 , 次数频多 , 则必须先止其泄 。 一般先用六一散、赤苓、扁豆衣、白芍炭、方通草等以利小便实大便 , 甚则参用坚肠清热之剂加炙粟壳以止泄 。 王氏治疗协热下利 , 每用熟石膏、生甘草两味 , 其效甚著 。 盖熟石膏能清热敛肠 , 生甘草能解毒固液 , 两味协同 , 具有清热止泄之功 。 此乃固液止泄 , 以守为攻之法 , 旨在保津导滞 。 在病势鸱张复杂的情况下 , 能正确掌握 , 辨证应用可转危为安 。 其总结导滞经验为:“旬日前可用攻导 , 旬日后要坚肠清导 。 攻导宜早 , 迟则多变;消导宜缓 , 峻则不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