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的功效与作用

目录

  • 梧桐子的功效与作用
  • 梧桐根的功效与作用
  • 梧桐花的功效与作用
  • 梧桐白皮的功效与作用
  • 臭梧桐的功效与作用
性平;味甘;归心、肺、肾经 。功效顺气,和胃,消食 。治伤食,胃痛,疝气,小儿口疮 。
梧桐,别名青桐、桐麻 、属于梧桐科 。梧桐科梧桐属落叶大乔木,高8—20米;树干挺直,树皮绿色,平滑 。原产中国及日本,南北各省都有栽培,为普通的行道树及庭园绿化观赏树 。
梧桐的功效与作用
梧桐的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凤凰专栖梧桐树,因有“栽得梧桐树,专等凤凰来搭窝”之说 。历代名人学士也多有将梧桐栽植于院中以明志 。与棕榈芭蕉、竹子相配,为民间传统的配植方式 。它发芽晚而落叶早,届秋落叶,因而有“梧桐一落叶,天下皆知秋”的说法 。另外,梧桐的木材还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 。
梧桐树的木质紧密,纹理细腻,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 。历史上有一则传为美谈的故事:东汉时,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蔡邕(‘雍’)有一次到江南游览,见到一平民在河滩上烧水,突然听到柴火中传出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他迅即把发出此妙音的木料抢救出来,一看乃是一块梧桐木,于是便用它制作成七弦琴 。
果然,用此琴弹奏出来的乐音清丽,非同凡响 。由于该琴尾部尚有焦痕,时人名之曰“焦尾琴” 。后来人们也就沿用“焦桐”作为琴的雅称 。古书上记载,梧桐生于山石间者,为乐器更鸣响也 。
(一)绿化观赏
中国梧桐也是一种优美的观赏植物,点缀于庭园、宅前,也种植作行道树 。叶掌状,裂缺如花 。夏季开花,雌雄同株,花小,淡黄绿色,圆锥花序顶生,盛开时显得鲜艳而明亮 。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李白也有“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的诗句 。实际上,这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 。
(二)文学寓意
梧桐在古诗词中常有多种意像及寓意 。
(三)经济价值
木材轻软,为制木匣和乐器的良材 。种子炒熟可食或榨油,油为不干性油 。树皮的纤维洁白,可用以造纸和编绳等 。木材刨片可浸出粘液,称刨花,润发 。叶做土农药,可杀灭蚜虫,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抵抗性 。
(四)药用价值
药用部位:种子、根皮、叶 。
药用主治:腹泻、疝气、须发早白 。
梧桐子的功效与作用
梧桐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
瓢儿果、桐麻豌(《四川中药志》) 。
【来源】
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种子 。秋季种子成熟时将果枝采下,打落种子,簸去杂质,晒干 。密贮干燥处,防蛀 。
【原形态】
梧桐(陶弘景),又名:榇、梧(《尔雅》),青梧(《品汇精要》),桐麻、瓢羹树(《草木便方》),耳桐、苍桐、青皮树、春麻、九层皮、白梧桐 。
本植物的根(梧桐根)、树皮(梧桐白皮),叶(梧桐叶)、花(梧桐花)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
【生境分布】
常栽培作行道树,村边、路旁亦有生长 。我国北自河北、南达云南都有栽植 。主产江苏、浙江 。此外,甘肃、河南、陕西、广西、四川、安徽等地亦产 。
【性状】
干燥种子,圆球形或类圆形,径6—8毫米 。黄棕色至深棕色,表面皱缩成网纹状 。外层种皮较脆,易破裂,内层种皮坚韧,除去后,内有肥厚的淡黄色胚乳;子叶两片薄而大,紧贴在胚乳上,胚根位于较狭的一端 。气、味均微 。以个大、饱满、棕色、无杂质者为佳 。
【化学成份】
脂肪油(不干性油)39.69%,灰分4.85%,粗纤维3.69%,蛋白质23.32%,非氮物质28.45%,并含咖啡 。油中还分离出苹婆酸 。
【性味】甘,平 。
①《纲目》:"甘,平,无毒 。"
②《本草再新》:"味苦辛,性温,无毒 。"
【归经】
《本草再新》:"入心、肺、肾三经 。"
【功能主治】顺气,和胃,消食 。治伤食,胃痛,疝气,小儿口疮
①《纲目》:"治小儿口疮,和鸡子烧存性研掺 。"
②《随息居饮食谱》:"润肺清热解毒 。"
③《南宁市药物志》:"煅末敷烂疮,收口生肌 。"
④《四川中药志》:"顺颠气,和胃 。治胃痛 。"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健脾消滞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
【附方】
①治疝气:梧桐子炒香,剥(去)壳食之 。(《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②治伤食腹泻:梧桐子炒焦研粉,冲服,每服一钱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白发:梧桐子三钱,何首乌五钱,黑芝麻三钱,熟地五钱 。水煎服 。(《山东中草药手册》)
梧桐根的功效与作用
梧桐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
梧桐蔃(《岭南采药录》) 。
【来源】
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根,9—10月采 。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梧桐子"条 。
【性味】
①《草木便方》:"甘,"
②《重庆草药》:"味淡,性平,无毒 。"
【功能主治】祛风湿,和血脉,通经络 。治风湿关节疼痛,肠风下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
①《草木便方》:"和血,祛风,除湿,通经脉 。治妇人吐血,经水乱,腰膝痹痛 。"
②《岭南采药录》:"患花柳毒骨痛,和猪肉煮汤服之 。"
③《重庆草药》:"治肠风下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 。
【附方】
①治风湿疼痛:梧桐鲜根一两至一两五钱(干的八钱至一两二钱) 。酒水各半同煎一小时,内服,加一个猪脚同煎更好 。(《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哮喘:梧桐根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骨折:梧桐根皮、三百棒、震天雷、大血藤,捣敷或水煎服 。
④治热淋:梧桐根(去粗皮),捣烂,浸淘米水内,用布绞汁,加白糖服 。
⑤治肿毒:梧桐根、水桐根、桂花树根皮、薴麻根 。皆去粗皮,捣烂外敷,亦可内服 。(③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梧桐花的功效与作用

【炮制】筛净泥屑,拣去杂质,晒干 。
【性味】甘;平 。
【归经】肺;肾经 。
【功能主治】利湿消肿;消热解毒 。主水肿;小便不利;无名肿毒;创伤红肿;头癣;汤火伤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
【附方】
①治水肿: 梧桐花(干)三至五钱 。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烧烫伤:梧桐花研粉调涂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梧桐白皮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
梧桐皮(《履巉岩本草》) 。
【来源】
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去掉栓皮的树皮 。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梧桐子"条 。
【化学成份】
树皮含水分40.63%,灰分2.69%,粗蛋白质4.16%,粗脂肪2.47%,粗纤维25.14%,戊聚糖和戊糖6.61% 。尚含廿八醇、羽扇烯酮和少量蔗糖 。树皮浸出的粘液质中含半乳聚糖,戊聚糖、糖醛酸、蛋白质等 。
【性味】
《草木便方》:"甘 。"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痔痰,丹毒 。
①《本草图经》:"主痔 。"
②《生草药性备要》:"生肌止痛,散血凉脾,敷跌打 。"
③《本草求原》:"煎汁,治丹毒恶疮,虫痔脱肛 。"
④《草木便方》:"和血,祛风,除湿,通经脉 。治妇人吐血,经水乱,腰膝痹痛 。"
臭梧桐的功效与作用

臭梧桐即海州常山 。根、茎、叶、花入药,有祛风湿,清热利尿,止痛,平肝降压之效 。
(一)功效主治
祛风除痹,本品辛能散能行,寒能降火,善于清热通络、祛风除痹,故《素问·痹论》曰:“其热者阳气多r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热痹” 。热为阳邪,其性属火,热搏经脉,则关节灼热红肿,动辄痛剧,痛不可近,活动障碍 。本品苦能泻火,善治热痹 。
平肝熄风,头为诸阳之会,脑为清灵之府 。肝之经脉上巅而络脑 。风为阳邪,善行数变,最易上扰清窍、肝风内动 。
截疟,《素问·疟论》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日温疟 。”本品苦寒,降火清热,故用治先热后寒之“温疟”最宜 。
止痢痢疾一证,湿热内蕴,腹痛里急后重,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内迫下注,肛门灼热,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本品苦寒,兼入血分,是为止痢要药 。
解毒疗疮,臭梧桐味臭,锯毒辟秽、祛腐生肌,外用内服,皆宜 。为外科常用 。
(二)药理作用
降压 。臭梧桐对麻醉或不麻醉的大鼠、兔、猫、犬,以及肾型高血压的大鼠和犬均有降压作用 。水浸剂和煎剂作用最强,流浸膏次之,乙醇、乙醚及氯仿浸出液均无效 。肌肉、静脉及经口服给药均可降压 。热浸剂及提取物(热浸剂碱化后加氯化钙所得的沉淀)给狗静脉注射呈现两度降压作用,第一度作用强而短,注射后立即发生,30--60分钟恢复,第二度作用温和而持久;肌肉注射和口服仅引起第二度降压作用,可维持2—3小时,静脉注射煎剂仅出现第一度降压作用,口服无效 。第一度降压作用很可能不是海州常山的特有作用,在治疗上似无实际意义 。海州常山的叶在开花前采集者,降压效力较开花后采集者好 。结实时采集者或隔年陈叶降压效力极微 。加热高过久亦使效力降低 。如与地龙合用,对降压有协同作用 。
关于本品的降压原理,最初认为主要是直接扩张血管所致,神经节的阻断也有一定影响 。有人认为主要是刺激血管内感受器通过中枢降压(交叉循环及普鲁卡困封闭试验)以及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降低所致 。也有人认为上述各种因素均起一定作用 。比较全面的看法是第一度降压作用与直接扩张血管和阻断植物神经节有密切关系,可能尚有反射作用参与 。第二度降压作用很可能是通过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引起部分内脏血管的扩张,并与某些内感受器有一定关系 。
实验证明,臭梧桐素甲有明显镇静作用,轻度镇静,加大剂量亦不引起睡眠,并能延长戊烷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 。
动物实验证明,本品煎液有显著的镇痛作用,有效成分为臭梧桐素乙 。
本品与鬼针草等量合剂及稀桐丸.对大白鼠甲醛性或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 。
有一定的抗疟作用 。
(三)臭梧桐的性味归经
【性味】辛、苦、甘,凉 。
①《草木便方》:"甘,"
②《重庆草药》:"味淡,性平,无毒 。"
【归经】入肝、胆、脾三经 。
【功能主治】 祛风湿,和血脉,通经络 。治风湿关节疼痛,肠风下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
①《草木便方》:"和血,祛风,除湿,通经脉 。治妇人吐血,经水乱,腰膝痹痛 。"
②《岭南采药录》:"患花柳毒骨痛,和猪肉煮汤服之 。"
③《重庆草药》:"治肠风下血 。"
(四)臭梧桐配伍应用
配豨莶草,治痹证日久,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 。此因风、寒、湿三气羁留不去,营卫俱虚所致 。《素问·痹论》曰:“痹在骨则重,在于内则不仁 。”《素问·逆调论》又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当搜风祛湿,以止痹痛,补气血,以和营卫 。臭梧桐,祛风邪以胜湿,稀莶草益气血以和营卫,二药合用,标本兼顾,可使气血足而风湿去,营卫和而痹痛愈 。
配威灵仙,能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 。本证多系汗出当风,或久居卑湿之地,风寒湿邪,著于肌表所致,症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臭梧桐、威灵仙,皆有祛风胜湿之功 。服后微发其汗,使风湿尽去,其痛即止 。
配钩藤凉肝熄风、舒筋活络 。用治肝阳上亢,因致头痛、头晕、震颤等,甚为合适 。钩藤凉肝熄风,清热解痉,二药相须为用,治风亦治血 。血行风自无 。
配菊花,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因致头痛、眩晕、失眠者 。菊花平肝熄风,臭梧桐清热凉血,一治风,一治血,血凉风灭,合为平肝熄风之良对 。
配鱼腥草,二药合用,功专截疟 。臭梧桐,《图经本草》目:“治疟”,鱼腥草,《本草纲目》曰:“断截疟疾”,前者因有鱼腥味而得名,后者则其臭无比,两药合用,和少阳,辟秽浊、杀疟毒,用治“温疟”最效 。
配金银花清热解毒,消痈疗疮 。用于火毒结聚的痈疮疖肿,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发热恶寒,久而积瘀化热,肉腐为脓 。二药合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痈疮肿痛可愈 。
配黄连,治热痢,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热痢乃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本品得黄连清湿热,厚肠胃,使热清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 。
方剂制剂
稀桐丸(《养生经验合集》) :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采取,切碎,晒干,磨末子)500克,稀莶草 (炒、磨末)240克 。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l2克 。忌食猪肝,羊血等物 。或单用臭梧桐60克,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l0剂,或煎汤洗手足亦可 。治男妇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 。
治高血压病(《全国中草药汇编》) :臭梧桐叶6 克,野荞麦根、夏枯草(花穗)、荠菜各30克,玄参、生地黄、火炭母(小晕药)各15克 。水煎服,每日3次 。若口苦加龙胆草9克;失眠加夜交藤30克,合欢花15克 。
治风湿痛,骨节酸痛及高血压病(《上海常用中草药》) :本品9克—30克 。煎服;研粉每服3克,每日3次 。
治一切内外痔(《本草纲目拾遗》) :臭梧桐叶7 片,瓦松7枝,皮硝9克 。煎汤熏洗 。
治半边头痛(《纲目拾遗》) :川椒五钱,臭梧桐叶二两 。先将桐g-r炒黄,次入椒再炒,以火酒洒在锅内,拌和取起,卷在绸内,扎在痛处;吃热酒一碗,取被盖颈而睡,出汗 。
治湿疹或痱子发痒(《上海常用中草药》) :本品适量,煎汤洗浴 。
(五)臭梧桐的副作用
毒性
本品毒性不大 。狗口服水煎剂20克/公斤 _以上引起呕吐,10克/公斤以下不吐,每日10克/公斤连服3周,肝功能(B.S.P.清除试验)、血象、心电图、及心肝肾病理检查均无明显改变 。大鼠每天用热浸剂0.25—2.5克/公斤灌胃共60天,除引起部分大鼠饮水量增加,活动减少和大便变稀外,无其他严重毒性 。小鼠静脉注射,热浸剂半数致死量为l9.4克/公斤,提出物0.98/公斤 。给大鼠灌胃,热浸剂l50克/公斤,提出物l7克/公斤(相当生药300克/公斤),12小时内未见死亡 。少数猫在试验中发现血尿、蛋白尿,可能对肾有一定影响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 。
【梧桐的功效与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