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风谨防陷入误区

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拥波博士介绍说,中风的高危因素包括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两种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属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等因素则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如果能把高危因素部分或全部消除,人们发生中风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实践证明,消除高危因素确实可以使部分人免受中风之苦 。
预防中风,需谨防以下8个误区:
误区一 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因为血压正常或低度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劲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设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
误区二 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 。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 。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
误区三 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 。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 。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乃是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 。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 。
误区四 用药品种越多越好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 。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 。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
误区五 只管服药不检查
常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 。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见于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 。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 。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 。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
【预防中风谨防陷入误区】误区六 少服几次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 。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 。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庭醒目处作为特困户录 。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
误区七 瘦人不会发生中风
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 。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 。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 。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
误区八 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
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 。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伏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 。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 。
近几年,脑血管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张拥波博士介绍说,在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就座的患者中,最年轻的脑血管患者仅29岁,且30-45岁的中青年患者明显增加 。生活中人们若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有效地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烟限酒,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等,3/4的脑血管病是能被控制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