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的故事—精研医理,博览兼收,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蒲辅周,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 。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 。 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 。 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 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
 
· 治学严谨
蒲辅周是一临床大家 。 在他70多年的医疗生涯中,以振兴祖国医学为志,始终精研医理,博览兼收,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
 
从青年时期起,蒲辅周就养成了刻苦读书的习惯,不论春夏秋冬,几十年不变 。 调到北京时,他已年近古稀,享有盛名,但他坚持阅读的习惯不变 。 除了从书本学习外,他还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 。 他平时所用的痛风验方、百损丸和治肺结核吐血经验方等,皆得自其他老中医口授;治疗和控制内眼病及白内障等眼病的“九子地黄丸”,也是从四川一位眼科医生那里学来的 。
 
为验证书本知识,蒲辅周还勇于实践 。 如早年对“十八反”产生疑问,曾用半斤蜂蜜加葱白4两,将葱白捣如泥和蜜拌匀,放置半天后,每小时给狗喂三分之一,狗吃后无异常反应,自己又亲口服用,仍安然无恙,证实了蜂蜜与葱白并不“反” 。 他也曾将海藻、甘草同服,经多次实验,证明海藻可与甘草同用,用于临床,发现其软坚消结之力更强 。 他还尝过甘遂配甘草,服后虽反应剧烈,但发现祛痰逐浊效果极好 。
 
蒲辅周认为,学无止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 中医的理论深奥而广博,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是不易掌握的 。 他对于每一部中医文献,无论篇幅大小,都坚持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细读,而且反复地读 。 蒲辅周说,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只有细细琢磨,才能举一反三 。 病有万端,药有万变,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把病看好 。

蒲辅周的故事—精研医理,博览兼收,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文章插图

蒲辅周一向对自己严格要求,从不文过饰非 。 他早年在家乡行医,且已享有盛誉,但由于一次偶然的医疗失误,他便毅然停诊3年,闭门读书,反思自己的不足 。 期间,还以一个月的时间将借来的一部日人编著的《皇汉医学》一书抄毕读完,并感慨地说:“外国人尚于中医有如此精深研究,中国人岂甘自卑”!其严于自律的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 他为自己行为定下了3条准则:其一,好读书,必求甚解 。 见重点,作好笔记,加深记忆;有疑义,则反复查证,务求明辨 。 其二,谨授课,必有准备 。 讲原文则主题明确,论之有据;作分析则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 其三,慎临证,必不粗疏 。 问病情,则详察体认,明其所因;辨证治则胆大心细,伏其所主 。 他这种从严要求的治学精神,使他在临证时能分辨细微,审证诊脉之准确较他人更胜一筹 。 如在一次为一重型乙型脑炎患者会诊的讨论中,出席的医生都认为该患者高热灼手,胸腹痞满,已3日不大便,脉沉数,苔黄腻,可以用泻下的方法治疗 。 而蒲辅周却认为,虽胸腹痞满,但痞满而不坚,脉象不是沉实而两尺呈现滑象,苔厚腻而非老黄,所以不需用下法,大便会自行排出 。 正当医生们认真剖析,意见渐趋一致时,护士来报告,说患者已下溏粪 。 他认证之准确,令同仁叹服 。
 
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 。 他在北京工作时,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为他配备了几名学生 。 学生中有出于医学世家的中医,也有西医学习中医的学生,还有中医院校毕业生 。 对学生他都精心培养,倍加爱护 。 在学术上,则因材施教,按照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 他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看病 。 凡规定学生看的书,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 他说:“学问,必须是学而问” 。 临证则让学生先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他再修改补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