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六经辨证简介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 六经病证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 。 六经辨证即以六经病证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 概括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用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 正邪的盛衰, 病势的趋向, 以及六经病之间的传变关系 。
 
六经病证从病变部位上讲, 太阳病主表, 阳明病主里, 少阳病主半表半里, 而三阴病统属于里 。 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 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 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脉的病变 。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 在于分析外感风寒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 因而不能等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 。 从病变的性质与邪正的关系看, 三阳病多热, 三阴病多寒;三阳病多实、三阴病多虚 。 可见, 六经辨证也寓有八纲辨证的思想 。

中医六经辨证简介

文章插图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而经络脏腑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故某一经的病变, 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 。 所以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 。 其传变规律有传经、合病、并病、直中等 。
 
病邪从外侵入, 逐渐向里传播, 由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 称为传经 。 传经与否, 主要取决于受邪的轻重、病体的强弱和治疗得当与否 。 传经的一般规律有:①循经传 。 就是按六经次序相传, 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或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 ②越经传 。 不按上述循经次序, 而是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 如太阳病不愈, 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太阴 。 ③表里传 。 是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 如太阳传少阴 。
 
运用六经辨证, 能正确地掌握外感病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治疗上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六经病证的治疗原则, 三阳病重在祛邪, 三阴病重在扶正 。
【中医六经辨证简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