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的最佳时间和次数

在马桶上眉头紧锁、肚子胀却无计可施、一天跑好几次厕所……说起排便这件事 , 不少人都有苦难言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一项新研究建议 , 每天排便1~2次是健康频率 。《生命时报》采访我国专家 , 根据国人情况给出每天排便最佳时间和次数的建议 。
一天别超过3次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这项研究发现 , 多数(54%)英国人每天排便一次;约400万人(6%)表示 , 他们往往每周排便一次 , 甚至一周都没有排便 。那么 , 多久排便一次算正常?英国营养治疗师娜塔莉?莱姆建议 , 每天排便1~2次是健康频率 , 饭后排便最佳 。

排便的最佳时间和次数

文章插图
为了解国人排便情况 , 日前 , 《生命时报》发起了一项“你通常多久排便一次?”的网络调查 , 共2013人参与 , 其中67%的人表示“一天1次” , 19%的人表示“一天2次或2次以上” , 15%的人 “两天1次甚至间隔时间更长”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徐志洁表示 , 两三天排便一次或一天1~3次都算正常范围 。不少人常在饭后排便 , 这是因为肠胃蠕动加快 , 产生胃结肠反射 , 让人产生便意 。
根据临床观察 , 多数中国人都习惯在清晨排便 。因为人在早上起床后会产生起立反射 , 且早餐后胃结肠反射最强 , 会刺激结肠蠕动 , 形成排便反射 。这时如厕可排空整晚代谢产生的“废料” , 有助预防肛肠疾病 。“我们建议患者起床后去卫生间待一会儿 , 培养清晨如厕的习惯 , 但这并不是强制要求 。”徐志洁表示 。
【排便的最佳时间和次数】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副主任郑丽华也认为 , 每天排便1~2次比较理想 , 一般一天不超过3次都正常 , 但这不是衡量胃肠道健康的唯一指标 。大便的性状、颜色 , 以及人们的自身感受也很重要 。
便秘、腹泻最恼人
2019年4月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了“中国成年人排便频率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分析” 。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的多名研究人员调查了我国近50万人的排便情况 , 平均随访时间达10年 。调查发现 , 76.5%的人每日排便一次 , 9.5%的人为隔天一次 , 4.4%的人每周少于3次 , 还有9.6%的人每天排便超过一次 。研究还发现 , 每日排便多次者 , 未来5年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 。
临床上 , 国人最常见的排便问题是腹泻和便秘 。长期便秘会增加结直肠癌等疾病风险 , 且用力排便时 , 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压升高 , 易引起脑出血等意外 。持续腹泻可能会导致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贫血等 。慢性腹泻可能由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引起 , 建议去医院就诊 , 排查病因 。便秘、腹泻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
饮食不当 。饮食中膳食纤维或水分不足时 , 人体内粪便移动速度会减慢 , 水分会逐渐被身体其他部位吸收 , 从而使粪便越来越小、移动越来越难 , 引起便秘 。夏季喝冷饮、吹空调 , 或进食了牛奶、鸡蛋、辣椒等个人不耐受的食物 , 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 引起腹胀、腹泻 。
久坐不动 。不爱运动、久坐等“懒”习惯 , 会使肠道蠕动越来越慢 。此外 , 如果忍便不排 , 粪便在肠道内停留太久 , 被进一步吸收 , 体积也会变小 , 不足以刺激肠道产生便意 。久而久之 , 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也会逐渐不敏感 , 加重便秘 。
疾病影响 。服用抗抑郁药、钙剂、利尿剂等也会导致便秘;服用洋地黄类药物 , 或甲亢、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易出现腹泻症状 。如有这些情况 , 患者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 进行药物或服药时间的调整 , 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
乱吃泻药 。徐志洁强调 , 目前便秘人群的最大问题在于“乱吃泻药” , 市面上的清肠产品众多 , 但大多包含芦荟、大黄等泻剂成分 , 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性 , 导致结肠黑变病 , 减弱肠蠕动 , 进一步加重便秘 。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病变 , 只要停服泻药 , 肠道可逐渐恢复正常 。如果慢性便秘患者需长期使用泻药 , 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为避免药物依赖 , 不少医生会用药物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 。但每个人肠内的菌群情况不一 , 需定制个性化方案 , 以达到最好疗效 。如果患者用药一段时间后 , 病情并没有好转 , 应寻求医生的帮助 , 及时调整 。
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感染后都会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 , 伴随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 。这种腹泻往往轻重不一 , 大多可在1~2周内自行恢复 , 但少数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
及时干预 , 排便更规律
郑丽华表示 , 大便如果呈现黑、红、白3种颜色 , 一定要警惕 。当肠道内出血量较少且速度慢时 , 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 , 排出的大便多为黑色;如果出血量较多 , 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 , 排出的粪便为红色 。“白”即陶土色 , 可能是肝胆、胰腺疾病导致的胆道梗阻 , 引起胆汁分泌不畅 , 从而导致大便颜色变浅发白 。偶然出现大便颜色异常不必太担心 , 可以回想近期是否有特殊情况 , 比如进食了某些食物或药物 , 如补血铁剂、口服活性炭末、蔬菜摄入过多或接受抗生素治疗 , 都可能导致大便颜色的变化 。
想排便规律 , 就要从调整生活方式着手 。
培养排便反射 。希望排便时间更规律 , 可在每天清晨或某个固定时间如厕 。即使当时没有便意 , 身体也会逐渐配合 , 久而久之 , 到了固定时间就会自然产生便意 。不过 , 即使要培养排便反射 , 如厕时间也不宜太长 , 最好在5~10分钟内 , 否则会增加痔疮风险 。
进行饮食调整 。便秘人群每餐应多吃些粗粮、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 , 比如猕猴桃、火龙果等带籽的食物 , 同时要保证足量饮水 。腹泻患者应少吃或不吃生冷、刺激性食物 , 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对某些食物不耐受的人群 , 尽量避免食用;急性腹泻患者可以喝些淡盐水 , 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
如果排便规律突然被打乱 , 也不必太过惊慌 。第一 , 可以想想自己近期的情绪、行为习惯是否发生了变化 , 比如出差、压力大、食量减少等;第二 , 检查是否有便血情况 , 如有这种情况 , 最好去医院进行1~2次大便常规+潜血检查 , 排查器质性病变;第三 , 长期便秘者突然排便通畅或长期腹泻者突然便秘 , 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 警惕癌症风险 。
徐志洁表示 , 不少人会检查肿瘤标记物 , 但通过血液来筛查肠道癌症 , 不一定准确 。筛查肠道疾病的最有效措施是大便潜血+结肠内镜检查 , 尤其对有家族性结直肠癌史、多发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人群十分重要 。此外 , 40岁以上人群至少去医院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 通过肠道具体情况 , 确定以后的复查频率和手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