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鞘的介绍及读音 海鞘是什么动物

这长相很奇特、类似水母的生物, 并不是鱼, 而是一种名字很特别的生物, 叫樽【zūn】海鞘【qiào】 。 今天, 三水向大家好好介绍一下, 这种神奇的海洋生物 。
通过“透明”隐身防御樽海鞘是一类小型远海胶质脊索动物, 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身体呈桶状, 背囊薄而透明, 身长在1厘米到10厘米之间 。

海鞘的介绍及读音 海鞘是什么动物

文章插图

它们身上有环状肌肉带, 通过吸入和喷出海水, 来移动自己凝胶状的身体, 单体或群体营固或飘浮生活 。 通常生活在寒冷海域, 南大洋居多 。
【海鞘的介绍及读音 海鞘是什么动物】之所以长成形似透明的鱼, 这也是一种生物的拟态, 毕竟在海水中, 形似透明的身体, 能很好躲藏在水中, 躲避猎食者的捕猎, 这是樽海鞘的一种防御方式 。
比全身透明更神奇的是, 樽海鞘的血流方向会每隔几分钟颠倒一次, 有着脊索动物中独一无二的血液循环系统 。
“深海巨龙”形成记樽海鞘虽小, 却五脏俱全, 是目前最有效率的滤食性生物 。 吃饭的方式, 也跟游泳差不多!
出入水管孔帮助它们, 在水中进行移动并吸入作为食物的浮游植物, 通过持续扩张收缩肌带来游动, 并且过滤掉水分获得营养 。
海鞘的介绍及读音 海鞘是什么动物

文章插图

它们虽然寿命极短, 但却是生长最快的多细胞动物 。 当食物充足时, 能够进行爆发性的无性繁殖, 克隆自己, 并制造数十个个体的链条 。
一个樽海鞘可以产生一系列雌雄同体克隆, 并彼此相连 。 一些亚种的克隆链, 最长甚至能达到15米 。
樽海鞘之间还可以通过电信号交流聚集, 形成首尾相接或并列行进的群体, 可在海中聚集成一条长达30米的“深海巨龙”链条, 场面十分壮观 。
这种生活方式, 有助于单体的存活率和行进速度 。
有人称它们为“清碳卫士”当我们所使用的化石燃料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到空气中, 这些温室气体会导致海洋表面的浮游植物大量生长(也就是人们称之为的赤潮现象) 。
海鞘的介绍及读音 海鞘是什么动物

文章插图

一些只有人类拇指大小的樽海鞘, 正是靠着这些吸收温室气体、大量生长的藻类来作为食物, 来克隆自己, 极速生长 。
它们每天可以消耗海面近70%的含碳微生植物, 几十亿地成群浮游在海水中, 每天白天向下游很远, 而夜里又向上游回去, 这一过程被称作垂直运动 。 每天可以将成吨的碳, 从海洋表面运送到深海中, 进行释放排泄 。 这也大大增加碳从大气中转移出去的机会, 永久沉入海底, 不再回归到大气中 。
科学家对一群面积大约10万平方千米的樽海鞘进行研究 。 据科学家统计计算, 樽海鞘大约消耗由浮游植物产生的碳总量的74%, 同时利用自己的“排泄小球”向深海转运大约四千吨碳 。
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密度减少, 那么上空便有更多的空间容纳二氧化碳 。 这一观点, 也大大提升了樽海鞘在海洋动物中的地位 。
有人认为它们助推“温室效应”有些观点认为:全球变暖有一部分原因, 也许就是成群的樽海鞘造成的 。 因为动物吃掉浮游植物, 并制造出二氧化碳 。 但在动物死亡以后, 这样的二氧化碳大部分溶解并重新进入海洋, 被植物或细菌再次利用, 或者返回大气层 。
海鞘的介绍及读音 海鞘是什么动物

文章插图

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 过去50年来, 南极大陆的温度已上升近3°C, 西海岸约有87%的冰川在消退, 一些地区已经失去了40%的海冰, 而且, 近年消退的速度开始加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