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痛拔罐位置示意图 压痛拔罐方法


压痛拔罐位置示意图 压痛拔罐方法

文章插图
压痛拔罐位置示意图
下关 位置:
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闭口取穴 。
取穴方法:
侧坐,在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
功效:
消肿止痛,安神利窍,聪耳通络 。
颊车 位置:
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 。
取穴方法:
上下牙关咬紧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按之凹陷处即是 。
功效:
颊车穴有疏风通络、利节消肿、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等作用 。
风池 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
功效:
壮阳益气,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明目益聪、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作用 。
大椎 位置:
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 。
取穴方法: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 。俯首或俯伏取穴 。
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
大杼 位置:
大杼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位于人体的背部,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
功效:
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强筋骨,清邪热,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
胃俞 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的背俞穴 。
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
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
合谷 位置: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
取穴方法:
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 。
功效:
合谷穴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的作用 。
内庭 位置:
在足的次趾与中趾之间,脚趾缝尽处的陷凹中 。
取穴方法:
正坐,在足背2、3趾的趾蹼正中略后一些(约半横指)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
功效:
清胃泻火、理气止痛、消肿止痛、理气和血 。
行间 位置:
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
取穴方法:
患者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
功效:
生风化火 。行间穴有疏肝泄热,舒利胸胁,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作用 。
压痛拔罐方法
火罐法:用投火或闪火法将罐吸附于大椎、风池、颊车、合谷,或用抽气罐法 。
针罐法:先行针刺下关、大椎、胃俞、内庭、行间,待得气后留针,再用火罐或抽气罐法将罐吸附于穴位 。
刺络拔罐法:先对合谷、颊车、胃俞、下关进行消毒,之后用三棱针在各穴点刺2~3下,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