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园:官场良医,广授医学

【陈修园:官场良医,广授医学】“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 。 ”这是中医学启蒙之作《医学三字经》的开篇 。 医学三字经,三字一句,字字珠玑,合辙押韵,不仅易诵、易记、易懂,且深入浅出,蕴含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被视为最佳的中医入门之作 。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清代医家陈修园 。
 
· 为官场良医
陈修园(1753-1823年),名念祖,号慎修,福建长乐溪湄村人,是我国清代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医学教育家 。 他的一生亦官亦医,半治举子业,半事刀圭家 。 陈修园幼年丧父,祖父陈居廊怜其孤苦,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 陈居廊在当地颇负名望,不仅博学多才,还精通医术 。 他指导陈修园诵读医书,进行医学启蒙 。 陈修园勤奋好学,遍读医书 。 其著作几乎引用了历代名医的言论,足见其所读医书范围之广 。
 
1787年,陈修园肄业于福州鳌峰书院 。 1792年,在福建乡试中举后,他北上入京,恰逢刑部郎中伊云林患中风症,不省人事十余日,遍请名医不治 。 陈修园诊后仅用两剂药便使其苏醒,由此名震京师 。 后来,陈修园又治愈了内阁大学士和珅的足痿之症 。 和珅为了拉拢他,请他担任太医院使 。 他却借口生病返回福建,避开和珅 。 回到家乡后,陈修园先后在吴航书院、清源书院讲学,同时跟当地名医蔡宗玉学习,精进医术 。 1800年,和珅被革职后,陈修园才再次赴京应试 。 次年,他被派到保阳(今河北保定市) 。 盛夏,京畿大水,当地温疟流行 。 陈修园一边组织救灾,一边为灾民看病 。 他“审天时,问土俗,相人体之肥瘠寒暖,制药丸三品,散给城乡,全活无算” 。 在救治灾民过程中,他还选取有效方剂,编成《时方歌括》一书给当地医生使用,救活了不少人 。 1808年,陈修园出任磁州、枣强知县,又代正定知府等职 。 他为官“善体民情,不事鞭挞;遇事能断,绰有贤声” 。 陈修园始终认为“文章报国,尚挟时命而行,而能为良医者,随在可以活人” 。 为官期间,他不忘研究医学,悬壶济世,乃官场中的良医 。
 
· 倡尊经复古
清乾嘉时期,考据学风盛行,医学界也大力提倡尊经复古和烦琐考据,在学术上多遵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尊古薄今,重视汉唐以前的医籍,而对汉唐以后的医家与方剂颇有微词 。 陈修园正是尊经复古的典型代表之一 。
 
陈修园注重古代经典的学习和研究 。 他认为《黄帝内经》在古代医学中的地位,犹如四书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其影响力万古不废;他尊崇仲景,笃信经方,认为张仲景的原文不可随意更改,提出“理不本于《内经》,法未熟乎仲景,纵有偶得,亦非不易矩矱” 。 他毕生致力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从原文入手,参以《内经》《难经》,条分缕析,撰《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 。 这两本书言辞简练,深入浅出,说理透彻,其中不乏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是后世学习《伤寒杂病论》最著名的通俗注释本之一 。
 
虽然陈修园崇古尊经,偏于保守,甚至攻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且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多有微词,但他并非一味泥古不化 。 他在注释经文时,深入体会经文的含义,既不拘泥于古说,又不望文生义 。 例如,他在编著《神农本草经读》时曾改原文23处,在《金匮要略浅注》中改原文18处 。 为使后人用药不至于混淆,他把药名中的古字改为今字,如改“假苏”为“荆芥”,改“金沸草”为“旋覆花” 。 他对金元以后医家的长处也能给予肯定并予以借鉴 。 尽管他曾经批评过张景岳,但对其所创“十问歌”推崇备至,在《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中都有转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