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中药材丹参的种植栽培技术和加工炮制方法


【丹参】中药材丹参的种植栽培技术和加工炮制方法

文章插图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动物 。 别名:紫丹参、红根、血参、大红袍等 。 丹参以根供药用 , 含有丹参酮、隐丹参酮、鼠尾草酚、丹参新酮等 。 味苦 , 性微寒 。 具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平静安神、凉血消痈、消肿止痛等功用 。 用于医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阻腹痛、枢纽酸痛、神经衰弱失眠、心悸、痈肿疮毒等症 。 近代医学临床证实 , 丹参有扩大血管与促进冠状动脉血流量的感化 , 用来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动过速等症 , 有显着的疗效;还用来医治慢性肝炎、晚期肝硬变等症 , 亦有优越的结果 。 丹参为医药工业的主要质料 , 需要量大 , 今朝天下各地都有野生种植 。 主产于四川、河北、安徽、江苏、山东、浙江等省 。
形状特点
丹参为多年生草本 。 株高30~70厘米 。 根肉质 , 肥厚 , 有分枝 , 外皮土白色 , 内黄白色 , 长约30厘米左右 。 茎方形 , 被长柔毛 。 奇数羽状复叶 , 对生 , 小叶3~7片 , 卵圆形 , 边沿有钝锯齿 , 两面均被有长柔毛 。 轮伞总状花序 , 顶生或腋生 , 花淡紫或红色 , 唇形;小坚果4个;卵形 , 成熟时灰黑色 。 花期5~7月 , 果期6~8月 。
生长习性
丹参喜天气暖和、潮湿、阳光充足的情况 , 在年平均气温17.15℃ , 均匀相对湿度77%的前提下生长发育优越 , 在气温-5℃时 , 茎叶受冻害;地下根部能耐寒 , 可露天越冬 , 幼苗期碰到低温干旱天色 , 发展阻滞或灭亡 。 丹参为深根动物 , 在泥土深沉肥美 , 排水优越 , 中等肥力的砂质壤土中生长发育优越 。 泥土过于肥美 , 参根发展不结实;在水涝、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会惹起烂根 。 泥土酸碱度近中性为好 。 过砂或过粘的泥土丹参发展不良 。
丹参植株返青后 , 3~4月茎叶发展较快 , 果实成熟后植株枯死 , 倒苗后从新长出新芽和叶片 , 进入第二次发展 , 母株普通生3~5个分株 , 从4月上旬开端分枝 , 并连续抽出花茎 , 春季花茎少 , 只要春季的三分之一 , 7~8月日照时间长有益根部发展 。
繁衍体式格局
以分根、芦头繁衍为主 , 亦可种子收获和扦插繁衍 。
1、分根繁衍 。 春季播种丹参时 , 挑选色红、无腐朽、发育空虚、直径0.7~1厘米粗左右的根条作种根 , 用湿沙储藏至翌春栽种 。 亦可选留发展强健、无病虫害的植株在原地不起挖 , 留作种株 , 待栽种时随挖随栽 。 春栽 , 于初春2~3月 , 在整平耙细的栽植地畦面上 , 按行距33~35厘米、株距23~25厘米挖穴 , 穴深5~7厘米 , 穴底施入过量的粪肥或土杂肥作基肥 , 与底土拌匀 。 然后 , 将径粗0.7~1.0厘米的嫩根 , 切成5~7厘米长的小段作种根 , 大头朝上 , 每穴竖立栽入1段 , 栽后掩盖火土灰 , 再盖细土厚2厘米左右 。 不宜过厚 , 不然难以出苗;亦不克不及倒栽 , 不然不抽芽 。 每亩需种根50千克左右 。 南方因气温低 , 可采取地膜覆盖培养种苗的办法 。
2、芦头繁衍 。 收挖丹参根时 , 拔取发展强健、无病虫害的植株 , 粗根切下供药用 , 将径粗0.6厘米的细根连同根底上的芦头切下作种栽 , 按行株距33×23厘米挖穴 , 与分根办法相反 , 栽入穴内 。 最初掩盖细土厚2~3厘米 , 略加压实便可 。
3、种子繁衍 。 于3月下旬选阳畦收获 。 畦宽1.3米 , 按行距33厘米横向开沟条播 , 沟深1厘米 , 因丹参种子粗大 , 要拌细沙平均地撒入沟内 , 益土不宜太厚 , 以不见种子为度播后掩盖地膜 , 保温保温 , 外地温达18~22℃时 , 半个月左右便可出苗 。 出苗后在地膜上打孔放苗 , 当苗高6厘米时停止间苗 , 培养至5月下旬便可移栽 。 北方宜于6月种子成熟后 , 随采随播 , 出苗最高 。 亦可于立秋前后收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