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毒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中医该如何排毒


浊毒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中医该如何排毒

文章插图
浊毒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望舌苔 患者以黄腻苔多见,但因感浊毒的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别 。浊毒轻者舌红,苔腻、薄腻、厚腻,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浊毒重者舌质紫红、红绛,苔黄腻,或中根部黄腻 。因感邪脏腑不同,舌苔反映部位亦异,如浊毒中阻者,舌中部黄腻;浊毒阻于肝胆者,舌两侧黄腻 。苔色、苔质根据病情的新久而变,初感浊毒、津液未伤时见黄滑腻苔;浊毒日久伤津时则为黄燥苔 。
脉象 浊毒证患者滑数脉常见,尤以右关脉滑数突出 。临床以滑数、弦滑、弦细滑、细滑多见 。病程短,浊毒盛者,可见弦滑、或弦滑数脉 。病程长、阴虚有浊毒者,可见细滑脉、沉细滑脉 。但患者出现沉细脉时多为浊毒阻滞络瘀,而不应仅仅认为是虚或虚寒脉,如《金匮要略方论》中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又说:“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以上说明细脉主湿浊主积而不主虚的明证 。
排泄物、分泌物 浊毒内蕴,可见大便黏腻不爽,臭秽难闻,小便或浅黄或深黄或浓茶样,汗液垢浊有味 。
中医该如何排毒 中医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与时俱进的学术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科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 。浊毒理论以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思维方式来探究当代生态环境及人自身饮食、情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浊毒理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浊毒作为病因病理机制,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疾病的过程之中,是治疗各科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
【浊毒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中医该如何排毒】 浊毒理论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不仅有利于辨证之后的正确诊断、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各科的疗效,开发化浊解毒的各类有效药物 。因此,浊毒理论不仅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更有潜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浊毒”作为中医学术用语,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认可,编写团队以“浊毒”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及“十二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胃炎浊毒证”重点研究室,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 。
通过前期研究,我们认为浊毒作用于人体,可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 。其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 。
在临床上实践中,我们将浊毒理论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肾炎肾病尿毒症、风湿免疫病、以及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科、五官科等50余种疾病的诊疗,尤其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肝硬化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疑难疾病方面,成绩显著 。
从浊毒生成的途径及其致病特点来看,浊毒证普遍存在于多种癌前病变中 。传统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多由于脏腑失调,气血亏虚,日久气滞血瘀,痰湿聚结,邪毒郁热而形成,但在实际上如按一般的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来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
浊毒理论认为癌症的发生或是感“天之浊毒”,或是罹“地之浊毒”,或是“人之浊毒”内生,损伤正气,使脾胃功能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之源浊化,脏腑阴阳失调,虚实搏结,日久积渐而成的一类恶性疾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