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有哪些?


紫花苜蓿(学名:Medicago sativa)又叫做紫花牧蓿、苜蓿、路蒸等 , 属豆科植物 。 凭借高产量和优良草质 , 成为当今世界分布最广品质最优良的牧草之一 , 且在我国栽培历史也已有两千多年之久 。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 。

【栽培】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有哪些?

文章插图

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
1、栽培准备
栽培前选种 , 必须选择品质优良的苜蓿种子 , 一般来说 , 主要使用亮苜5号、赛特、三得利、德宝、德福等这几种苜蓿种子最多 。
在播种前要对种子和土壤适当做好处理 。 对未包衣种子的处理主要包括杀虫、杀菌、接种根瘤菌等;土壤处理主要包括耕翻、施肥、除杂草、杀虫等 。
2、种子处理
紫花苜蓿种子具有休眠性 , 普遍硬实率较高 。 所以 , 在播前应采用擦破种皮法或热水浸泡法进行处理 。 热水浸泡法 , 即将苜蓿种子在50-60℃水中浸泡30min , 取出晾干后播种 。 种子经处理能大大提高其发芽率 。 另外 , 初次种植苜蓿的地块应采用根瘤菌剂拌种 。 一般每kg种子用根瘤菌剂5g , 充分拌匀后立即播种 。 用菌剂接种过的苜蓿固氮能力强 , 生长旺盛 , 产量大幅度提高 。
3、播种方式
播种有春播、夏播、秋播以及临冬寄籽播种几种方法 。
春播 , 可利用早春解冻后的土壤水分 , 在地温稳定达到发芽温度时 , 立即抢墒播种 。 春播要特别注意防除杂草 。
夏播 , 一般在6-7月份 , 此时环境适宜 , 播种后出苗快 , 但由于此时杂草多 , 病虫害也多 , 且常有高温灼伤 , 影响幼苗生长 。 在高寒地区 , 往往因春旱等原因 , 延误播种时期而推迟夏播 。
秋播 , 适宜于我国北方—年两熟地区 , 此时各种环境条件为适宜 , 是苜蓿播种的佳时期 , 正常在9-10月份进行 。
临冬寄籽播种 , 是北方种植苜蓿的特殊播种期 。 具体做法是临冬前 , 在夜间已经结冰 , 白天又能化冻情况下进行播种 。 播后由于地温低 , 种子不能发芽 , 待到第2年初春天气回暖 , 地解冻 , 种子即开始发芽出苗 , 幼苗整齐健壮 。
紫花苜蓿栽培因各地由于其不同自然条件、播种方式及利用目的而略有不同 。 增加播种量可提高第1年的产量 , 但并不利于提高以后年份产量 , 所以播种量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 不宜过高 。
4、田间管理
除草 , 在播种后至幼苗期 , 每年返青后 , 每次刈割后都要注意防治杂草 。 可用人工拔除或采用化学除草法 。 化学除草可喷施苜蓿专用除草剂 , 并注意在刈割前14d内禁用 。
施肥 , 苜蓿有根瘤 , 能固定空气中的氮而为自身提供氮素 , 所以应以施磷肥为主、适当追施钾肥;但在贫瘠的荒地、盐碱地、土壤含氮量较低的地方 , 应在播种时施一定的尿素做种肥 。 在苜蓿生长的幼苗期或每年返青后 , 根系固氮能力较弱 , 追施一定量的氮肥能提高其产量 。
水利管理 , 苜蓿根系入土深 , 抗旱能力强 。 但在干旱季节及每次刈割后适时浇水 , 能明显提高产量 。 苜蓿根系不耐淹 , 连续水淹24h即会造成死亡 , 所以雨季涝洼地应注意及时排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