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山水盆景与“三远”法


【【盆景】山水盆景与“三远”法】

【盆景】山水盆景与“三远”法

文章插图


山水盆景的创作方法是以“三远”法为准则 , 它贯穿在整个山水盆景创作过程中 , 并指导山水盆景的创作 , 不管任何形式的山水盆景都是以“三远”法中某一种形式出现 , 即:“高远”、“深远”、“平远” 。 “三远”法源于宋代郭熙著《林泉高致》一书 , 书中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合称“三远”透视法 , 此种方法常用于绘画理论中 , 这是众所周知的 。 “艺术同源” , 在盆景艺术中离不开绘画理论基础 , 尤为山水盆景创作中“三远”法格外显得重要 。 一盆山水盆景佳作 , 衡量标准是:是否符合“三远”法中某一准则 , 是否入画等 。 在宋代郭熙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后 , 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又补充了“润远”、“迷远”、“幽远”三法 , 共称绘画理论中的“六远”法 , 后三神本文不再赘述 。 “高远”法 , 郭熙说:“自山下而仰山巅 , 谓之高远 。 ”这是自下向上看的仰视法 , 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景物 , 使观赏者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 。 在山水盆景创作中“高远”法运用较多 , 创作的主题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选用的石料如:斧劈石、树木化石、石笋石、英德石、砂片石、龙骨石等等 。 作品山水盆景《力拔山兮》采用的是“高远”法 , 所选石料为树木化石 , 在作品构思上以雄伟、粗犷作为它的主题 , 作品突出了树化石的自身特征以符合大自然真山面貌 , 给人一种雄伟、高大、粗矿等艺术感觉 。 “深远”法 , 郭熙说:“自山前而窥山后 , 谓之深远” , 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跳 , 并要移动视点 , 绕过前面近山 , 才能看见山后无穷无尽的景色 。 这种方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 , 使人有“江山无止尽”感受 。 在山水盆景创作中 , 以“深远”法表现的作品颇多 , 选用石料也是多种的 , 如:砂积石、砂片石、海母石、英德石、石笋石、斧劈石、龟纹石、芦管石等等 。 作品山水盆景《曲水幽长》以“深远”法来表现“山外青山”的意境 。 在咫尺盆中构成了一幅山水天地之气的画面 , 在构成静默的山体中 , 力求层次分明、疏密相间、脉络一致、山势一致 , 由近山向远山过渡 , 造就成一种幽深的境界 。 富有变化的山脚 , 使得水面曲水幽长 , 令人回肠荡气 , 在整体造型中所蕴含着山水之灵气 , 生命之活力 。 “平远”法 , 郭熙说:“自近山而望远山 , 谓之平远” , 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 。 “平远”所看到的对象 , 一般不甚高 , 多属于山林薮泽远浦遥岑之类 。 尤其一提的是元代画家倪云林是描绘平远山水的圣手 , 他的画多取材太湖一带的陂陀汀渚 , 意境显得悠闲宁静、坦荡开阔 , 对指导今天的山水盆景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但是 , 在山水盆景创作中 , 此种形式并不多见 , 它的构图较“高远”、“深远”要复杂 , 选材难度大 , 一般选择软石类较妥 , 如:浮石、海母石、砂积石、宣石等等 。 “平远”法制作的山水盆景 , 它的透视效果较前者要好 , 容易造就意境深远的作品 , 给观者视野开阔 , 心里平衡之感受 。 作品 , 山水盆景《海岛遗韵》就是采用“平远”法 。 所表现的主题是海边岛屿经过海浪冲刷 , 而显示出富有情感的画面 。 在构图上以水占据大部分的空间 , 借以表现大海的宽阔 , 在技法上采取散点透视的方法进行山石布置 , 盆面上表现出连绵不断的岛屿 。 视点上不是固定在大的岛屿上 , 而是随着岛屿的连绵进行视点移动 , 故给人视野开阔 , 心旷神怡之感 , 这是“高远”、“深远”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