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一的个人贡献

· 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宋代太医局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医科大学,王惟一就在太医局教授针灸 。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经络知识,他常常绘制人体经络图,在相应位置标注腧穴名称 。 但人是立体的,平面图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 王惟一设想,如果能制作人体模型,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便捷地学习针灸 。 由于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制作人体模型只能选用铜或者铁这样的金属材料,然而铜在古代是珍贵金属,而且制作模型需要团队整体的配合和劳作,实现起来困难重重 。


宋仁宗非常喜爱医学,尤其是针灸学 。 这位皇帝不仅爱好广泛,而且颇具创造力,他跟王惟一想到了一起,认为针灸的学习通过看书的方式远不如实物直观 。 于是,宋仁宗下令铸造用于针灸学习的铜人模型,早有准备的王惟一当仁不让地得到了“总设计师”的职位 。


王惟一设计了两座一模一样的针灸铜人 。 王惟一组织全国的能工巧匠,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在天圣五年(1027年)将针灸铜人铸造成功,这两座铜人后来被称为“天圣针灸铜人” 。 两座铜人都是由青铜铸造,身高和一般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带 。 人形均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 。 铜人里面是中空的,由“背”“面”两个青铜铸件连缀而成,可以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 。 铜人体表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成小孔 。 体腔内还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体现了当时较高的铸造工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针灸铜人 。
 
· 开医学模型考试先河
“天圣针灸铜人”铸造完成后,一座藏于医官院,一座藏于大相国寺 。


宋代医官院每年都会进行全国统一的针灸医学会试 。 会试前,医官先命人将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再将铜人体表涂满黄蜡,完全遮盖铜人身上的经络与穴位 。 考试时,应试者根据考试题目在铜人身上下针,如果平时学习刻苦,临床经验丰富,应试者一旦准确扎中穴位,针拔出时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 。 当时,人们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汞出” 。 如果穴位选错了位置,把针扎弯也无法刺进“铜皮” 。 这种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考试的模式在当时可是世界独一份,它开创了运用医学模型进行考试的先河 。


大相国寺是北宋都城汴京中最热闹的地方,另一座针灸铜人就被安放在其中的仁济殿内 。 为什么针灸铜人会放在香火缭绕的寺庙里面呢?原来,王惟一完成天圣铜人的铸造后,为了进一步全面介绍铜人身上的针灸学知识,他根据针灸铜人身上的经络腧穴知识,专门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本书是学习铜人身上针灸知识的钥匙 。 不仅如此,深谋远虑的王惟一担心书籍不易保存,或者再有好事者随意往书上添上两笔,破坏了原书的严谨性,于是他创造性地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内容刻在十几块大石碑上,与铜人一起放在仁济殿内 。 大相国寺是当时最大的寺庙,历代名人墨客都会往来于此,其中就有很多针灸爱好者,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学习石刻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内容,还可以对照铜人进行实际观察,推广针灸知识 。 人们都想来此地一睹针灸铜人的风采,因此这里又被称为“滋圣熏风” 。
 
· 规范经络腧穴标准
每一件历史事件、每一位历史人物都脱离不了时代的潮流 。 王惟一生活的北宋,是一个医学发展十分繁荣的时代 。 北宋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医学,从国家机构的设立、调控政策的导向以及业界学术的发展等多方面,都为王惟一及其著作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北宋时期不仅设置了校正医书局,专门从事医书的校正、出版工作,为医学知识传播提供了大量可以参考的文献;北宋朝廷还组织人编写《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大型方书,编辑修订国家药典 。 王惟一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为他在针灸学上取得成就提供了良好的医学氛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