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老子出函谷关后的故事


老子为何要西出函谷关?他出关后到底去了哪里? 又复数年后 , 母亲(理氏)去世 , 李耳启程西去 , 只求安度晚年 。 ——我甚至“阴暗”地觉得 , 李耳出走是因为不能够获得一份家族封地的继承权 , 因为跟他等辈分的哥哥们都已去世了 , 孙辈们不认账 。 ——老子的后代比较有名的有李宗、李解、李注、李宫、李假 。 李宗是魏国名将 , 李解是齐国大臣 , 李注是老子的孙子 , 李宫是老子的曾孙 。 李假小时候跟着李耳住在洛阳 , 长大后当了函谷关令尹 。 在李耳赶往关内途经函谷关时 , 做了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小事——把《德论》交予云孙李假收藏 。 李假责令驻关守城的部下迎接自己的众父李耳 , 然后听取李耳讲述《德论》要义 , 此谓“布道” 。
全体将士严整队列 , 迎来一位满头银发、神采奕奕、仙风道骨的老人 , 后面跟着一位牵有一匹青牛的书童 , 青牛负载着书简、行囊 。 李假建议李耳把《德论》直接更名为《老子》 , 李耳没有反对 。 其实李假的历史使命就是五千言的保险箱而已;更可愕的是李假竟然将《老子》传抄天下 , 成为春秋时期最畅销的出版物 。 ——李耳停留时日不长 , 便继续赶路进关 。 李耳的晚年生涯就是在李假的关内府宅度过的 。 所以 , 说鹿邑是李氏之根 , 正确;说天下李氏出关中 , 亦正确 。 至于太原 , 则是李氏第三故乡;安史之乱后 , 南唐就成为李氏第四故乡 。

■ 时年公元前471年 , 李耳95岁
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去了哪里?他真的得道成仙了吗?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历史上函谷关有三处,除了上面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建关的函谷关(即今通称的秦关)外,还有汉关和魏关.汉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500米,西距秦关150公里.据灵宝市志记载,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深感不快,就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184年)在新安县城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人们称它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汉关早已废弃,现在仅存有关门遗址.魏关,位于灵宝市东北20公里,距秦关约5公里.相传三国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那里开凿隧道,筑起关楼,距秦关不远,故称新关.这处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遗址为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老子西出函谷关 , 现在函谷关在中国什么地方据传 , 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 。 在商朝阳甲年 , 玄妙王之女理氏在河边洗衣服 , 看到上游漂下来一个拳头大的黄梨子 , 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 从此 , 理氏怀胎81年 , 生下一个男孩 , 白眉白发 , 白络腮胡子 。 因此理氏给他取名“老子” 。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 , 指着院子的一颗李子树 , 说 , 李就是我的姓 。
那么老子西出函谷关 , 到底去了哪里呢?《史记》记载:“老子修道德 ,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 居周久之 , 乃遂去至关 ,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 疆为我著书 。 于是 , 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 莫知其所终 。 大意就是 , 周朝一个叫尹喜的官员见紫气东来 , 浩荡三千里 。 便在函谷关等待老子拜他为师 , 老子留下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后 , 便不知所终了 。

推荐阅读